胆囊的主要作用是储存肝脏分泌的胆汁,在人体进食后,它将胆汁释放出来,参与对食物的消化。如果胆囊中出现了一些由不同成分构成的结石,这种情况就叫胆结石。造成胆结石的原因,是因为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结果导致肝脏分泌的胆固醇量超过胆汁酸所能溶解的量。于是过量的胆固醇形成结晶,大约80%的胆结石是这样产生的,另有29%是钙与胆红素结合的产物。
胆结石的形状与大小各异,有的大而光滑,有的小而尖,有的呈结晶状,有的如泥沙。胆结石可能在胆囊中,或通过胆管进入十二指肠,这两种情况不会产生症状。如果结石被卡在胆管里,就会引起胆绞痛。
当结石被卡在胆管中时,会使腹部右上方或肩胛骨间发生剧痛。如果结石又落回胆囊里,或者是强行通过胆管进入肠中,造成绞痛的阻塞原因消失,疼痛也就会消退。如果胆结石卡在胆管里一段时间,它会阻塞胆汁的出路,造成阻塞性黄疸。如果胆汁的出路被阻塞,另一种危害就是胆汁潴聚,造成胆囊发炎甚至感染,胆结石还易诱发胰腺炎。结石还可能引起胆囊或胆管的癌变。胆结石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并常见于40岁以上的肥胖者。
家庭治疗措施
一、节制饮食
要适当节制饮食,避免过量食用任何会造成疼痛或消化不良的食物。
二、注意预防
如果你有类似胆绞痛的严重疼痛,应去看医生,接受血液采样分析,或作X光照射检查。
三、立即卧床休息
如果发生了胆绞痛,应上床休息,在必要时服用一些镇痛剂,但不要吃东西,偶尔可少量饮水。
四、手术的选择
如果X光照射显出胆结石,但患者不具任何症状,则避免外科手术。有时,胆结石可能滑入胆管,阻塞管道,引起绞痛。发生此情况时,则可能必须藉由吸出或手术等方式将结石除去。有时,胆结石不需靠手术即可被粉碎或排出。
五、减肥
胖人胆结石的发病率非常高。40岁的超重妇女,且又生过小孩者,极容易发生胆囊方面的疾病。因此如果你具备上述条件,请引起警惕。
六、多运动
运动的好处对胆结石患者同样重要。赶快活动起来,不要让结石打垮你。
营养与饮食疗法
一、多吃蔬菜
多吃新鲜蔬菜,每天还可以吃一些苹果、鸡蛋、酸乳、鱼、甜菜等。尽可能喝纯的苹果汁,梨子汁也不错,甜菜汁也有清肝的作用。
二、应避免的食物
避免各种动物性脂肪、肉类、油炸食物、辛辣食物、人造奶油、汽水、咖啡、糖制品、巧克力等。酒类及刺激性食物或浓烈的调味品均可能导致胆结石发作,宜尽量避免。
三、补充纤维素
高纤维低脂肪的饮食有利于胆汁中的胆固醇的溶解,高纤维的食物包括全麦、蔬菜、豆类、麦麸等。脂肪也不易完全禁绝,因为脂肪太低也容易促进胆结石的形成。
四、多喝水
多补充水分可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也有利于胆汁的分泌。
五、试试南瓜子
每天吃炒熟的南瓜籽50-克,或许可预防胆结石。因为南瓜子含有大量磷质,而磷质能防止矿物质在体内积聚成胆石。
六、预防结石良药——姜
经常吃点生姜或姜汤,或做菜时加点生姜,既能增进菜肴的香味,又能预防胆结石。由于生姜含有生姜粉,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减少结石晶核的形成及胆汁中粘蛋白的形成,从而起到防治胆结石的作用。
七、排石小秘方
就寝前及起床时,服用3汤匙橄榄油,配一杯柠檬汁。许多胆结石可从粪便排出。也可用葡萄柚汁取代柠檬汁。另外,可试用蓖麻油敷袋,放在胆囊部位。
八、多吃金橘
金橘生食多多益善,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治胆囊炎、胆结石。
九、药草茶
草决明子15-30克,煎汤代茶频饮,既能润肠通便,又可降低血胆固醇,每日1剂,每日3次。连续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十、按摩疗法
按揉期门、日月、京门、中脘等各1-2分钟,以得气为度;推按肝俞、胆俞、脾俞、胃俞10-20次;按揉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胆囊穴(在阳陵泉下1寸左右的压痛点)、蠡沟、光明等各1-2分钟,以得气为度。上述穴位可以治疗胆结石引起的胆绞痛。
穴位详解;
1、期门
期门穴位于乳头正下方,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找到巨阙穴(当脐中上6寸)。巨阙穴位于人体中部正中线上,左右肋骨相交处往下二指宽处即是。然后顺着乳头垂直向下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与巨阙穴水平相交的位置就是期门。刺激这个穴位时可以采用按揉的方式,以感到酸胀得气时为佳,每次按摩时间在1~2分钟之间。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来刺激一下期门穴,即可护肝,又没有任何副作用,还可为您省去不菲的医药费,可谓三全其美。
期门穴为足厥阴肝经穴,是肝之募穴,交会穴之一,足太阳、厥阴、阴维之会。功能健脾疏肝,理气活血。主治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肝肿大;其他疾病:心绞痛,胸胁胀满,癃闭遗尿,肋间神经痛,腹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肾炎,高血压。
2、日月
日月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3、京门
京门,经穴名。出《脉经》。别名气府、气俞。属足少阳胆经。肾之募穴。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和第十一肋间动、静脉。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腰痛,及肾炎等。
4、中脘
中脘,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恶心、治疗烧心、嗳气、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辅助消化等。
5、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简称俞穴。属膀胱经穴,分布于背腰部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处,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
6、足三里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7、三阴交
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等,皆可治疗;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8、阳陵泉、胆囊穴
阳陵泉,人体穴位。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八会穴之筋会。
1)阳陵泉。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阳陵泉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泉。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2)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3)胆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4)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和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冷降归地。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主治范围: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胆囊穴
定位取穴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胆经阳陵泉穴直下1~2寸;压痛取穴。
9、蠡沟穴
蠡沟是足厥阴肝经的穴位,是络穴。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10、光明
经属
足少阳胆经第37穴(GB37)
解剖
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疾病
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肝俞穴、肾俞穴、风池穴、目窗穴、睛明穴、行间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附注
胆经络穴。
穴义
胆经气血至此后变为纯阳之气。
名解
1)光明。光明,光彻明亮也。本穴物质为阳辅穴传来的湿热风气,上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而变为纯阳之气,天部的水湿尽散并变得光彻明亮,故名。
2)足少阳络穴,络,联络也。本穴气血所处为天之天部,足少阳胆经吸热蒸升的阳气皆汇合于此,本穴有联络胆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吸湿后传于外丘穴,小部分别走厥阴肝经。
十一、补充营养素
1、卵磷脂
用量参照产品说明。脂肪的乳化剂,协助脂肪(胆固醇)消化。
2、苜蓿(xu)
每天3次,各10锭。服用2天,配一杯温水。此物能清肝,并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
3、综合酵素(含牛胆汁)
用餐时服用。注意:如果有胃灼热,则改在饭后服用。勿使用含盐酸的产品。
4、维生素A、维生素E
每天分别IU和IU。抗氧化剂。
5、维生素B群及B12
用量参照产品说明,消化作用必需之物。
5、胆碱,肌醇
每天毫克。对胆固醇代谢及肝与胆囊功能有重要作用。
6、维生素C
每天毫克。缺乏维生素C可能造成胆结石。
7、维生素D
每天IU。胆囊功能不佳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十二、保健药膳
1、鸡内金乌梅汤
鸡内金克,烘干碾细粉末,乌梅10个煎汤,取鸡内金粉6-10克,乌梅汤送服,每天3次,可治胆结石及预防此病。
2、蒲公英粥
蒲公英50克,洗净切碎,水煎取汁去渣,与粳米50-克、冰糖适量煮成稀粥,每日早晚各1次,连食1周。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3、萝卜荠菜汁
萝卜克,荠菜克,洗净,切碎,绞汁,混合炖服。此方不仅能清热、止咳、化痰、且利胆消炎,预防结石形成。
4、葫芦茶
新鲜葫芦克,捣烂绞汁,以蜂蜜调服,每次1小酒杯,每日2次。或以水煎代茶饮之也可。可治结石症。
危险信号
一般来说,只有当胆结石阻塞胆道时,病人才会知道自己患有胆结石,当出现这种梗阻时,你可能会有以下症状。
1、突发的腹痛,持续超过3小时,疼痛发作缓解之后仍伴有右上腹痛;此时你可能患有胆结石或是胆道的感染。
2、出现黄疸症状,说明胆总管存在梗阻,导致胆汁返流入肝并进入血流。
3、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
4、发热与寒颤。
5、严重的恶心与呕吐。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zyzl/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