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齐德舜,民族学博士,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副教授。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雨水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降雨是否适量、适时不仅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产生活,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应对旱灾主要通过兴修水利等措施,在传统社会,依靠更多的则是通过宏伟的祭坛、丰盛的祭品、壮观的舞乐、殷切的祈祷以及肃穆的氛围等一系列仪式化的符号和象征行为来吁求上天、祈祷降雨的各种祈雨法。祈雨甚至成为大旱之年各种社会力量表演的重要舞台,上至朝廷下至普通百姓都会举办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祈雨活动。早在商朝时期,甲骨文中就有“焚巫尪”与“作土龙”祈雨法的记载,[1]商汤本人甚至欲用自焚的方式祈雨,“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2]发展到宋代,旱灾成为宋王朝需要应对的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之灾患大者有四,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灾。岁必有其一,但或轻或重耳。四事之害,旱暵为甚,盖田无畎浍,悉不可救,所损必尽。”[3]在人力不及的情况之下,宋王朝应对严峻旱灾的最主要方法仍然是形形色色的各种祈雨法,祈雨活动在宋代变得愈加流行和规范,晚近中国社会的祈雨法在宋代几乎全部出现。皮庆生博士根据宋代祈雨方法之渊源、仪式主持者之差异将宋代祈雨法划分为五种:“传统礼制规定下的祈雨法、官颁祈雨法、道教祈雨法、佛教祈雨法、民间杂法。”[4]在宋代的官颁祈雨法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蜥蜴祈雨法”,作为一种巫术色彩非常浓厚的祈雨法不仅被选定为官颁祈雨法,而且世代流传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甚至远播海外,影响深远。学术界对这种祈雨法虽略有提及,但远未深入研究。[5]本文将对“蜥蜴祈雨法”进行初步探讨与研究,以揭示这种祈雨法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影响深远的深层次原因。
一、宋代官颁祈雨法
官颁祈雨法是指由朝廷向全国统一颁布施行的祈雨法,这种做法肇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年),最后一次颁布是在宋孝宗淳熙四年(年),前后共颁布七次。官颁祈雨法最初是由崇文院负责,崇文院选定祈雨法之后送交“总领天下邮递”的都进奏院,再由都进奏院颁行全国通行使用,“本部下太常寺勘会,缴到祈雨雪法,具载皇祐二年六月中书门下牒:先朝曾降祈雨法下诸处,虑年深损坠,令再将旧敕雕板模印成册,系崇文院送都进奏院颁下诸路州军监县等。”[6]乾道四年(年)之后改由礼部负责,礼部让临安府按照样本雕版印刷之后,再由都进奏院颁降各级政府印造成册,“今欲依两浙西路安抚司申,将江阴军缴到皇祐二年祭龙祈雨雪内添入绘画龙等样制,从礼部行下临安府镂板,用黄纸印造成册。发纳礼部,礼部行下都进奏院,颁降诸州府军监县等如法收掌。遇愆雨雪,严洁依法祈求。”[7]有宋一代,朝廷先后向社会颁布过四种官颁祈雨法:
1.李邕祈雨法。宋真宗咸平二年(年)初,京师开封及南方地区发生大面积严重旱灾,“二年春,京师旱甚。又广南四路、江、浙、荆湖及曹单岚州、淮阳军旱。”[8]三月,宋真宗采取多项措施以应对旱灾:三月中旬,宋真宗“以旱,诏有司祠雷师、雨师;”[9]三月丁丑,宋真宗发布《以旱求直言诏》[10];三月戊子,宋真宗“幸太一宫、天清寺祈雨。”[11]然而,整个三月,旱灾持续,并未降雨。闰三月三日,宋真宗采纳工部侍郎知扬州魏羽的建议向全国颁布唐朝李邕祈雨法,又称“五龙堂祈雨法”,“咸平二年闰三月三日,工部侍郎知扬州魏羽上唐李邕雩祀五龙堂祈雨之法”,[12]这是宋朝第一个官颁祈雨法:“内出李邕祈雨法:以甲乙日择东方地作坛,取土造青龙,长吏斋三日,诣龙所,汲流水,设香案、茗果、糍饵,率群吏、乡老日再至祝酹,不得用音乐、巫觋。雨足,送龙水中。余四方皆如之,饰以方色。大凡日干及建坛取土之里数,器之大小及龙之修广,皆以五行成数焉。诏颁诸路。”[13]李邕祈雨法作者为李邕,字善子,江都人,《旧唐书》卷一九○、《新唐书》卷二○二有传。李邕祈雨法创始于唐玄宗时期,其核心是以“土龙”杂以阴阳五行,是“龙神信仰”和汉代董仲舒之祈雨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闻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之。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14]
2.画龙祈雨法。宋真宗景德三年(年)夏天,京师开封又遭旱灾,“夏,京师旱。”[15]五月,宋真宗以朝廷名义向全国第二次颁布祈雨法,即画龙祈雨法,“又以画龙祈雨法,付有司刊行。”[16]画龙祈雨法的仪式如下:“又以画龙祈雨法。付有司镂板颁下其法:择潭洞或湫泺林木深邃之所,以庚辛、壬癸日,刺史、县令帅耆老斋洁,先以酒脯告社,令讫筑方坛三级,高一尺,阔丈三尺。坛外二十步,界以白绳。坛上植竹枝,张画龙。其图以缣素上画黑鱼左顾,环以天鼋十星;中为白龙吐云黑色;下画水波,有龟亦左顾,吐黑气如线。和金银朱丹饰龙形。又设皂幡,刎鹅颈取血置槃中,杨枝洒水龙上。俟雨足,三日赛以豭,取画龙投水中。”[17]画龙祈雨法属于模拟巫术,其核心仍然是“龙神”信仰,只不过将“李邕祈雨法”中的“土龙”变成“画龙”,仪式亦稍微复杂与繁琐。这种祈雨法早在五代时期就已经流传使用,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年)五月曾经以此法祈雨:“时雨未沾足,宜令河南府徙市、闭坊门,依法画龙置水祈请。”[18]除景德三年由宋真宗向全国颁布画龙祈雨法之外,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年)六月亦颁布过此法,“以久旱,班画龙祈雨法。”[19]
3.皇祐祀龙法。皇祐祀龙法最初颁布于仁宗皇祐二年(年)八月十五日,“再颁先朝祈雨雪法,令所在置严洁处,遇愆旱即依法祈雨。”[20]这份诏书虽然没有点明颁布的是何种祈雨法,但是宋孝宗乾道四年(年)八月的诏书将其称之为皇祐祀龙法并再次颁行全国,“诏颁皇祐祀龙法于郡县。”[21]皇祐祀龙法是宋代官颁祈雨法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共分五个环节:置坛、画龙、祭龙、验雨、赛龙。其中置坛和画龙是祈雨的准备工作,祭龙是最核心工作,验雨和赛龙谢雨则为后续工作。皇祐祀龙法最核心的祭龙仪式如下:祭龙法。[先令一道士于坛上敕水解秽,然后祭龙。或无道士处,但焚香步虚,绕坛一匝可也。大意在屏嚣杂、断污触(浊)。]取新行(竹)二竿,各长七尺,竿头带少叶,植于坛上。(或无竹处,以苇及杨柳代之,尺数并依竹竿)。竿头各挂一皂幡,各长二尺四寸,取龙帧挂两竹之间。龙前置新席一,设俎豆、酒脯、时菓、名香,烧香以糖灰火。勿用炭。(龙畏炭也。亦勿用铁器,龙亦畏铁器也。)又取白鹅一只,(无鹅处以凫雁代之。)笼于坛南,以物束口,无令作声。又设祀官位于其南。自置坛后,应预祭官属、耆宿并执事者,并斋洁,绝荤辛、宴饮及吊丧问疾。祭日,以亥时集坛下。子时行事。坛之东西各设灯纂二,又于东南置(罍)洗。(如无爨洗,代以洁器。)宿(官)属、耆宿并陪位于白绳外。礼生引祀官至罍洗盥手毕,又引就位,再拜,尊酒,再奠,再拜。读祝文日:“维某年某月某朔某日,具位官(姓名),谨以清酌、脯羞、花菓、名香,荐舒雁之牲,敢告于里社神龙。某授命大君,来祈阴贶。伏以亢阳为沴,甘雨久愆,(祈雪即云嘉雪久愆。)虑害农功,莫遑夙夜。今则谋于龟筮,启此坛场,备荐吉蠲,用求灵应。伏望即日驾电驱风,(祈雪即云召雪驱风。)降为膏泽。至诚必报,无作龙羞。伏惟尚飨!”读文讫,祀官奠酒,再拜。授爵饮酒讫,又拜。执事者用新盘,不择瓷、漆、素铜、锡,但新洁者,取鹅于坛南,刀割其项。三分存一,勿令断。盘盛血,至于坛上,承之以俎。又以盘盛鹅身于坛南,取血奠之。奠讫,祀宫再拜,陪位者并拜。又祝云:“五日内雨足,(祈雪即云雪足。)当更赛谢。”又再拜,撤席,撤俎豆,唯留血盘于坛上。别添香火。又以大盆盛净水,以杨柳枝条略点水洒龙帧讫,置于水上。祀官并执事者俱出。至来日午时前,不得更令人至坛侧.常数十步遣人巡逻之。[22]皇祐祀龙法可以说是李邕祈雨法和画龙祈雨法的升级版,是在前两种祈雨法的基础上增补、修改而形成的,其核心依然是“龙神”信仰。正因如此,皇祐祀龙法颁布之后,李邕祈雨法和画龙祈雨法基本停止使用。
4.蜥蜴祈雨法。宋神宗熙宁十年(年)春天,京师开封又遇旱灾,三月辛亥,宋神宗“分命辅臣祈雨”;辛酉,宋神宗再次“分命辅臣祈雨于郊庙、社稷,仍诏开封府界、京东西、河北转运、提点刑狱司各访名山灵祠,委长吏请祷。”[23]然而旱情一直持续至四月未有缓解,宋神宗为此忧心忡忡,“京师旱,上焦劳甚。”[24]四月壬寅,宋神宗向全国颁布蜥蜴祈雨法,“以夏旱,内出蜥蜴祈雨法。”[25]宋神宗元丰五年(年)三月京师又遇旱灾,宋神宗第二次向全国颁布蜥蜴祈雨法,“中书门下言御前降到蜥蜴祈雨法。四月十八日举行,二十日而雨,诏附宰鹅祈雨法后颁行。”[26]蜥蜴祈雨法是一种巫术色彩很浓的祈雨方法,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其法捕蜥蜴十数至瓮中,渍之以杂木叶。选童男十三岁以下,十岁以上二十八人分两番,间日衣青,以青涂面及手足,人持柳枝,沾水散洒,昼夜环绕,诵咒曰:“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若滂沱,放汝归去。[27]蜥蜴祈雨法被选定为官颁祈雨法之后,这种祈雨法不仅在宋代得到广泛推广使用,而且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如明万历年间福建大旱,地方官府下令百姓捕蜥蜴祈雨,“大旱祷雨。万历乙未夏秋,闽省大旱,官府令诸乡村作土龙捕蜥蜴祈雨,富人闭粜索高价。陈幼孺有祷雨谣云:祷雨祷雨,土龙背裂蜥蜴死。”[28]清朝时期,济南遇旱,祷雨师亦以蜥蜴祈雨,“曩者济南苦旱,祷雨师求水蜥蜴,得之藕塘中,其虫身有花斑。”[29]甚至于到民国时期南京地区还有人用蜥蜴祈雨法祈雨:“岁旱祈雨,初祷于龙王庙,不应;更祷于龙池,辄应。池在华山拜经台下,中有蜥蜴,群游于石隙,四足五爪,黑背丹腹,龙头鳅尾,任人掬观,但不可携以出,出则中途风雷迅发,复循去。东池较西池尤验。”[30]蜥蜴祈雨法甚至远传至朝鲜宫庭之中,“名山大川能兴云雨处,令所在官精诚祈祷。即下礼曹布告中外行蜥蜴祈雨于广延楼下,祷于北郊,沉虎头于汉江。”[31]
除这四种祈雨法之外,宋代官颁祈雨法中还有宰鹅祈雨法,这种祈雨法并非单独使用,往往与画龙法和皇祐法及蜥蜴祈雨法结合使用。事实上,这几种官颁祈雨法尽管渊源有自,在祈雨实践中亦非单独使用,经常并用不悖,如元丰元年(年)曾巩知福州时,他在当年五月八日至二十七日主持的祈雨活动中就使用多种方法祈雨:“己丑(十六日),率属吏士蔬食。夜四鼓,就城南近水祭告后土,将为坛,祭龙。庚寅(十七日),蔬食如己丑,夜三更就坛壝刲鹅祭龙。辛卯(十八日)夜五鼓,就视牲血,以法推之,当得雨。壬辰(十九日),就紫极宫坛用青童二十有八人,更咒蜥蜴如古法。”[32]从这段记载来看,曾巩先后使用的祈雨法有皇祐祀龙法、宰鹅祈雨法、蜥蜴祈雨法。事实上,此次祈雨曾巩还使用过佛道祈雨法和民间杂法,称得上是将民间祈雨法、官颁祈雨法、佛道祈雨法有机结合的一次祈雨实践。
二、蜥蜴与龙神信仰
从实际操作程序上来看,李邕祈雨法、画龙祈雨法、皇祐祀龙法这三种官颁祈雨法的仪式均围绕龙神展开,其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中国传统的龙神信仰。另一方面,这几种祈雨法均世代流传,经受过实践检验,“前代所传,不用巫觋,盖防亵慢,可令长吏清洁行之,郡内有名山大川宫观寺庙并以公钱致祷。”[33]相反,蜥蜴祈雨法的核心角色是蜥蜴,似乎与龙神信仰并无关联,这种祈雨法何以入选官颁祈雨法呢?
在古典文献之中,蜥蜴有多种称谓,宋人罗愿在《尔雅翼》卷三十二《蜥蜴》中对蜥蜴进行过详细解释:蜥蜴似蛇而四足,长五六寸,生草泽中。《尔雅》:蝾螈、蜥蜴、蝘蜓、守宫四名。转相解至陶隐居,以为其类有四种:形大,纯黄色者,名蛇医;其次似蛇医而小,形长尾,见人不动者,名龙子;小而五色,尾青碧可爱者,名蜥蜴;形小而黑,喜缘墙壁者,名蝘蜓,则与今所见似同。按《说文》及《字林》及《崔豹古今注》并以蝾螈为蛇医,而《说文》又云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易。蜥易守宫也。《方言》亦云:守宫。秦、晋、西夏谓之守宫。[34]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蜥蜴又被称之为蝾螈、蝘蜓、守宫、龙子、蛇医、蜥易等等。除名称多元化之外,蜥蜴最早被赋予神秘色彩缘于其善变的特性,蜥蜴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身体颜色隐蔽自己,被称为“变色龙”。蜥蜴这种神奇的特性给了古代中国那些善于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而思考宇宙规律的哲学家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易经》就是这种遐想的产物,《易经》的“易”字就来源于与蜥蜴,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易字时说:“易,蜥蜴、蝘蜓,守宫也;象形。”[35]南宋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也认为:“(蜥蜴)身无恒色,日十二变,以易名经,取其变也。”[36]张次仲认为“易、卦、彖、爻、象五字,皆借物以喻。……(蜥蜴)身色无恒,日十二变,是则易者取其变也。”[37]蜥蜴善变成为其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甚至与龙相对应,“《周易》之义疑出于此,取其阴阳构合而易。一曰晰易日十二时变色,故曰‘易’也。旧说晰易呕雹。盖龙善变,蜥易善易,故乾以龙况爻,基色书谓之‘易爻’者,言乎其变也。”[38]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zyzl/4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