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茜:黔江区舟白中学语文教师,区级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从教十年,默默耕耘,不断探索语文课堂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改善学生学习,反思教学行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曾获“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师”等称号,多次参加市区校级示范课赛课等活动并获奖,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并获奖。
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
——《变色龙》听课反思
文小茜
听了一节由高孟菊语文名师工作室组织的公开课,内容是鄂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变色龙》,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讽刺小说。
本节课的思路是:导入——作家作品介绍——理情节,明小说内容——看言行,知人物性格(完成表格)——揭示主题——作业布置。
在看言行知人物性格的环节,教师出示自己设计的表格,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积极讨论并快速完成了任务,教师抽了几名学生回答,师生对话仅限于在课文中找出的词语和句子去完成表格内容,未顺势作人物分析。教师随后引出小说三要素,了解环境描写,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对环境的描写。最后,教师提问:小说以“变色龙”为题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提问后立即抽两名学生回答,未让学生深入思考,教师直接展示结论和本文的主题思想,稍显匆忙。作业布置为思考探究本文绝妙的讽刺艺术。
这节课总的来说是完整的,有环节有层次有目标,说明教师在课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且在上课时思路清晰,语言简练,目标明确。但完整不等于完善、完美,每堂课都有它的瑕疵,都有它的乐趣和困难,也正因为此,我们才要去观察、讨论、交流,去探究具体的事实本身,才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师在这节课上注重的是“教”,注重的是自己要如何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任务,使用些什么教学手段,该如何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如何完成一篇小说的阅读教学等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忽略了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未重视学生主动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看不到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另外PPT图片使用过多,每一张图片的文字内容也很多,主动替代了学生的思考,也说明教师的包办心态,想要把自己备课的一切都教给学生。教师急于教知识,教学生如何去阅读小说,想面面俱到,越是这样,课堂越没有重点,没有突破。要知道,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来实现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情况的发生呢?我认为,是没有找到课堂的切入点。
一堂课切入点的有效选择,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研究阅读,是在真正读懂文本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的。课前准备充分不代表对文本作了深入的研究阅读,特别是像《变色龙》这样的名家名篇,未能嚼透,不能把握。
我们语文教师围绕三要素来教小说,虽然是常态,但不等于篇篇必须三要素,比如这篇《变色龙》应重点分析人物,就不必要去探究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不要去贴标签去证明三要素,而是选准一个切入点,以三要素作为支撑推动理解,把学生带进小说。
《变色龙》这篇小说的切入点,我以为应是一个“变”字。围绕“变”来生成课堂,来促进学生思考,进而探究其深刻内涵。学生预习时已明显感知到奥楚蔑洛夫的善变,但具体有几次?是重复变化吗?如果重复就显呆板,为什么我们读来不厌倦呢?再让学生去读课文,去找每次变化中又有什么小变化,每一次变化语言语气又是怎么样的?学生可以朗读体会。让学生找到除了对小狗的称呼变化,还有奥楚蔑洛夫的神态变化,穿脱大衣的动作变化,最后确定是将军家哥哥的狗使情节变中有变等,让学生体会到小说中的人物变化推动情节发展变化,这时候再让学生深入思考回答:为什么小说题目叫“变色龙”?通过学生的思考探究并回答问题,是能触及到这个人物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最终让学生触摸到本文主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探讨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思维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以教师的阅读经验代替学生阅读,不要只奔目标而去,去印证预设答案,应抓住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学。
那么,小说阅读教学中切入点该如何选择呢?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小说阅读教学中离不开提问,一个让学生有探究兴趣、能锻炼思维能力、重点突出的最佳提问点就是课堂的切入点。
当然,这个切入点的寻找需要教师下功夫,深入研读文本。能选入教材的小说都是经典之作,作品中的一个字,人物的一个细微动作,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往往能体现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教师要善于发现深入研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预设课堂,有效提问,带动学生活跃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学有所获。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zlf/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