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胆结石治疗 >> 胆结石的保守治疗 >> 正文 >> 正文

有心流动19

来源:胆结石治疗 时间:2020-6-19

01那是当然的啦

3月28日上午第三节课,执教者是陈林老师。

与陈林老师相遇是从“学习他”开始的。

“学习他!”这是已逝的杭师大杨小洪教授一直在叮嘱我的。

一直保留着陈林和小洪老师的对话,为了学习,也为了纪念。

我想,寻出下面的对话,陈林老师的心和我一样,会被揪出来。

那是年8月13日陈林老师与杨小洪教授关于“写作”的对话。

陈林:

人人都在思考世界的问题,人人都需要揭示世界和并能够获得对世界的解释。这种揭示和解释最好的途径应该是获得一种书写的能力。口头言语也有这样的功能,但口头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语境的表达,脱离了语境,口头言语也就失去了效应。而唯有书写,才会隔离了语境,书写的文字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被解释,而不会依赖于语境。我想,这也是习作学习的动力之一吧。当然,这应该成为一线语文教师自我实践和思考乃至书写的信念。

杨小洪:

书写是表达自己、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和超越自己的一种方式。书写,不是自我粉饰,而是要将意识与无意识融为一起,建立起我们向未知世界探索的前进基地。没有书写,生命便不断地消逝在无数的当下里,唯留下平庸与我们作伴。一个故事想要说两遍而跃升到完全不同的层次,只有写下来才有真正重构其背后理念的可能。书写,开辟了自我对话的空间。

“零秒思考”的力量,在于绕过了日常理性,直接调动了直觉。在我的课堂里,零秒思考被称为直觉写作。在经历课堂头脑风暴或情感挣扎之后,文不带点,或二十分钟,或半小时。写下,然后再去梳理、提炼和拓展。课堂前面的头脑风暴和情景挑战,就是直觉写作的认知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只能是胡话连篇。

陈林:是的。大量信息的涌入、碰撞和形成秩序。

杨小洪:

应该是超量信息、超量情感波动,直觉写作,就是这些要素自组织的一个过程:通过笔尖这样一个狭小的时空之窗,让内在的翻涌呈现出心灵的秩序。只有在对话空间里,内在的灵性才会不断地受到外在机缘的激发和引领。

陈林:

对,然后书写将灵性有顺序和条理地保存下来。瞧,您的书写就这么了得。坐在电脑前,顺着陈林和小洪老师的聊语漫步。复读中,对“发现法作文”有了自己新的感悟。有了感觉,就锲而不舍地抓住,这是洞穿个体经验最佳的契机。

回想陈林老师的课堂,留给我的,是“语境表达”?还是“写作模式”?

此刻,不知自己的聚焦点:语境表达、写作模式,是否有偏差?

陈林老师执教的是《大系》2级(4)第七章第36单元:读有所思。他从激活孩子们的“好奇心”开始,贯穿课堂始终。

第一步,读文:奇怪的事(日本:金子美玲)

我奇怪得不得了,从乌云里落下的雨,怎么会闪着银光?我奇怪得不得了,吃的是绿色的桑叶,怎么会长成白色的蚕宝宝?我奇怪得不得了,谁都没有碰过的葫芦花,怎么会自己“啪”地就开了花?我奇怪得不得了,为什么问谁谁都笑着说,“那是当然的啦。”

第二步,引导学生互动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植物或动物让自己产生好奇心并进行探索?

第三步,进入“名著发现”环节。选文是昆虫记——焦叶蜂,阅读中,教师引导把作者法布尔作为“学伴”,梳理“双贯图”,即,自己产生好奇心并进行探索的过程(如图)。

第四步,进入训练道场:写自己探索发现的小故事(片段练笔)。

上述四个环节,我发现两个不同的语境,一个是发现的语境,一个是论证的语境。现的语境从学生的观察中来,陈林老师用读“奇怪的事”激活,目的是将意识与无意识融为一体,我们叫它“好奇心”。“产生好奇心并进行探索”是本次作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陈林老师抓住这个目标,在与学生互动中不断强化和激励,使“读有所思”有形有趣有实效。论证的语境从作者法布尔中来,是作者“产生好奇心并进行探索的过程”,这也正是学生曾经走过并需要一直走下去的“认知路线图”。陈林老师用梳理“双贯图”的方法,使“写作模式”在论证的语境中得以产生。这一“写作模式”是法布尔的,也是学生自己的,是师生在“名著发现”中共同完成的。看来,语境表达,是写作教学首先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语境”是通向“发现”的桥,而已。

细细观课,从陈林老师创设的“语境”中不难发现,参与发现的孩子们获得一种满足,而且依循“认知路线图”能轻松进入写作道场。

到底,这个“认知路线图”是不是一种“写作模式”呢?

回看认知路线图。就写作而言,“思考+提问”、“实践+观察”,这些方法是“产生好奇心并进行探索”存在的缺席,也是孩子们成长的“缺席”。这样来看,陈林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海德格尔的观点有点相似:让存在的缺席里命名缺席的存在。

想起小洪老师曾写过的一篇叙事:

在与小外孙相处的日子里,深深地感受到不同教育理念的强烈冲突。一个孩子,4个月的时候,你是紧紧把他抱在怀里还是让他在床上自由翻滚?6个月的时候,你是任他爬在床的边沿探险,还是把他圈在床的中间与任何危险隔绝?紧抱在怀里的孩子,手脚总是无力地下垂,目光是散漫的;自由翻滚的孩子,手脚总是在运动,目光或在寻找、或在凝视。孩子不知道生命是否安全,但他们在翻滚和探索中自然会知道,会在一次次小小的事件中学会保护自己。女儿说,有一次夜半起来上洗手间,回来时发现孩子已经醒了,紧趴在床沿,一动也不动。生命在亲身的经历中会高效学习,第一手的体验远比他人的言语更深入骨髓。当正规的学校教育完全挤掉了孩子们探索空间的时候,教育就走到了其反面,诲人不倦就变成了废人不倦。

想问一问:我们的教育解放孩子们的天性了吗?

想到那首诗:

我奇怪得不得了,为什么问谁谁都笑着说,“那是当然的啦。”

02“你”恒为蝶

“写作模式”与育儿模式,其间有何其多的相似。

陈林老师用“诗”和“名著”设境,努力使“写作模式”存在的理性束缚,看起来若有若无。我想,关键是背后的理念,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架构,并由此生发出相应的教育行为。

一直费解,陈林老师如海德格尔的“写作模式”,背后的支撑理念是什么?

读年8月17日陈林老师与杨小洪教授的聊语,我发现,陈林思考的是“人的自我”的问题。

陈林:人的自我言语特性往往会在特殊的情况下导致人的一种“自力更生”(自我奋斗、孤军奋战)的唯意志倾向和一种“自恋情结”(自我保守、自我关涉)的保守主义倾向。在一个团队中,这两种倾向是要不得的。言语应当表现于三个功能:描述性功能、交往实践功能和自我表述功能。这三种功能分别对应于人的三个角色,文化(历史)的角色、社会的角色和个人的角色。也就是,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那么,个人理应担当社会角色,社会又产生了文化,因此,个人也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反过来,文化塑造社会特点,社会又会决定个人言语。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陷入一种不太好的个人主义倾向的时候,一定要反思如何理解集体、社会和这个社会所代表的文化,让自己的言语更加符合真实、正确和真诚的有效性原则。

在学校中也应该如此。每一位老师作为一个个体,都有着以言行事的权利,但在以言行事的过称中,也要与学校整体达成一种理解。学校对于教师亦然。这不是一个相互理解的问题,而是一个整体性进步的问题。

杨小洪:

三种功能,各各凸显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先是无意识的演化,后是有意识的升华。无意识演化阶段,三种功能往往相互分离甚至冲突,而意识的升华,是人生自省自觉的阶段。人不可求之过苛,自然的演化不经历过,便不可能有自觉的升华。

陈林:

很多人错误的认为,人类走进现代化,凸显个人主体性是一种追求,以至于产生了言语的自我封闭,而忽视了人类的文化性和交往性。缩小到一个单位也是如此,现在人人追求自我个性,但却把所谓的个性当做了一种特立独行,这可能与一些专家解读有些关系,是的,意识的升华很重要,而意识的升华需要主体的实践经历。

杨小洪:

主体性恰恰需要在社会中凸显,主体是对社会对世界的一种回应。

本人从教卅载,起先视知识为教育之本,故授课常求多求广求深。.年近五十方悟人心乃是知识之本,教育之道乃在拨旧知之陈腐,启后生之初悟。故每每将课堂,当作历练心灵的沙场。课内课外,不言则已,言必直指心灵,破迷障以发本真之慧。历岁经年,渐得其中玄妙,课堂也由之境界一新,生发出许多生动的成长故事,于人于己,启迪无穷。

正是在课堂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我发现主体与社会密不可分。但不同的人,在对话中,会表现出不同的主体性:封闭的、开放的。用英文来说,就是exclusiveself与inclusiveself.

从封闭的主体到开放的主体,需要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有了这样的对话,就会发现封闭式的个体学习,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视野狭窄、理解僵化,难以与生活与世界对接。

在群体之中,又能随时回到本心。如去亦如来。如言亦如未语。此间兼有语言的三种功能,既有自然的演化,又不乏有意识的反思,个体与群体,各得其所。

陈林:

从来没有这么认真思考过“他”和“你”的关系。是的,“他”恒为蛹,“你”恒为蝶。人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人与自然的人生,它让人理解了什么叫物性;一是人与他人的关系,它让人理解了什么叫人性。自然与他人都是”我“经验的世界,当我说”我“与”他“的时候,我与他是处于一种隔离的关系的。此时的我,便是”独自“的我,孤独的我,冷寂的我。第三部分便是人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我想到了”你“,当我凝视你,也许我可以看到你眉毛的颜色,你的话语的色调,你的品德的色彩,但唯有我说出”我“与”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在爱你。

我们对待工作,对待人生,对待自我的精神,如果能有这样一种”我“与”你“的情感,那么我们必定有爱。

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说天人合一,可以说自我融合;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说万物皆备于我。前者是一种自我消失,后者是一种自我为圣。但两者都将我独立于世界了。

所以,还是让我们融入世界吧,建立起”我“与”你“的关系吧!让”我“爱”你“吧。

——致关心我的老师和同事,也致我的同事们!

杨小洪:

补充陈老师的第三部分:三是人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它让人理解神性。从“知天命”到与“天命”无言对语的“耳顺”,再从“耳顺”到“从心所欲,不踰矩”,人在回归本心的途中领悟到有序与无序之间的奥秘。“他”外在于“我”的世界,“他”与“我”不存在对话关系。“你”内在于我的世界,“我”与“你”是一种对话关系,“你”是我超越自我封闭走向世界的桥。通过你,我找到我与世界的交集。不断地把“他”变为你,我的世界就随着新的对话关系的建立而拓展。

从陈林老师的一节课,我想到人类生存的法则:生命法则、心灵法则、社会法则和文化法则。文化法则将我们置入一种“相遇”的关系中,将“我是”的观念变成一种“我在”的精神。

似乎明白了,陈林老师作文教学的追求是打通“我在”的精神通道,精神的、智力的、技能的三位一体,才是理想的作文教学。

理想的作文教学力求改变“一即一切”,缔造“一及一切”,置生命于相遇关系的文化生存法则。这样,心灵才能在和而不同的相遇关系中进化,并不断促进社会法则的发展。

这样说来,作文教学岂不可望不可及,非也,所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从陈林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指导学生习作的主题不是“故事”,而是“相遇”,引导学生相遇自我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过程。

我们看看这个教学细节:

这时,只听表姐突然大叫了一声,我扭过头定睛一看:一只灰灰的,身上布满白色斑点的小型爬行动物正蹲在那儿一动不动,我吓得也连忙后退散三步。但我还是想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便让见多识广的老妈来看一看。只见她看了看,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可能是……是变色龙!”

读这段文字,陈林老师给孩子们的提示有两点:

1.讲一个故事。

2.写清楚好奇的“点”。

“讲一个故事”,这是“你”的恒在。“探索”的过程不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吗?生活在自己的故事中,也生活在“你”的故事中,这是叙事探究的姿态,也是探究的一种思维方式。四年级的孩子需要养成这样的生活方式。

写清楚好奇的“点”。我“好奇”,“你”恒在。积极主动地拥抱相遇,还是消极被动地抗拒相遇,是“好奇心”能否充分激活的分水岭。好奇,是生命最基本的属性,发生在生活的一切层面;好奇,是心灵自我拓展、融入世界的最好契机;好奇,是相向而行,是一生命对另一生命、一心灵对另一心灵、一社会对另一社会、一文化对另一文化的尊重、开放、交流和学习。清楚好奇的“点”,不是忘却自己和自己生命、心灵、社会、文化中最为宝贵的东西,而是试图在与“你”的交融中重新认识自己,将“我是”的封闭性变成“我在”的开放性。

讲一个故事,写清楚好奇的“点”,这是“你”恒如蝶的相遇。相遇中,把“他”变成“你”,通过外在的对话达到内心的对话,走向重构生命、心灵、社会、文化、世界和人类精神的旅程。生命与心灵相遇,生命心灵与社会文化相遇,以写作的方法解释人文的问题。

相遇,是最好的写作模式。

写作模式构建,并非为了建而建,而是“情到深处”,是——

“你”恒如蝶。

03犁铧间

翻出一篇陈林的旧文:只要愿意,生命是有奇迹的。

文章写于年4月24日。

陈林开篇说:

——不会写叙事,但依然要写杭师大杨小洪老师。

“你就是陈林!”虽然曾经在“河北教育读书群”里发过一次公开课照片,但没想到教授刚见面就一下子把我认了出来。

坐下后,教授接着说:“咱们是老朋友了,我有两句话一直想当面跟你说。”

一听就知道不是“好”话。但,说实话,我的“心态”一直很好的,我也喜欢听“批评”,只是不知道教授会批评什么,况且我们刚见面啊,不至于一见面就来当头棒喝吧,心中略有不安。

“觉得你总是为权威尊!这是其一。第二,你读了很多书,也知道了很多理论,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化到你的思想里去,比如,你吃了一个方块的理论,你根本没消化,到运用时,还是一个方块!”

“你必须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你要不卑不亢,或者暂且在自己的电脑里再准备一份说真话的文字。还记得我在英国的时候,与小威廉多儿的接触……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很注意倾听,最后结束的时候,我作了20分钟的发言,那些专家纷纷问我是谁……”

“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把你掌握的化为自己的……,你要学会化……”

在我写的文字里,你是看不到他说话时双手舞蹈的样子的;你也是听不到他说话时那充满激情的声音的;你也是感受不到他说话时那热切的期待的。

你更看不到的是,他双手挥舞时手臂上所插的针管;你更听不到的是,医院里除了他的声音之外的宁静;你更感受不到他为了昂起头来,整个身子使劲往枕头上蹿的艰难!你更看不到的是,说一会儿,他就要使劲喝上一口水;你更听不到的是,他在讲述的时候,我不太敢发出的呼吸声;你更无法感受的是,他微微攒起眉头时可能有的病痛……

“下面,请你们三个人轮流谈谈对于《全神贯注》的看法……”

我们三个人一一谈了。

他一一点评。

然后他又开始“滔滔不绝”,挥舞手臂,口泛莲花,昂头蹿身来……

“这篇课文,我以为,要让孩子反观自己,要让孩子自己从罗丹身上学到点什么……教师要做一个电梯手,有的孩子在第一层,有的孩子在第二层……教师要开着电梯一个个把他们接上来,共同地抵达知识的最高层……”

接着,他又回到文本,总结道:“最终,你要让孩子分析自己,你喜欢的是什么?你正在做的是什么?你打算为你喜欢的人或事牺牲什么?……”我大口喘着气,我不知道是因为他的激动,还是他的病痛……

看着手表,一晃已经40多分钟过去了,说实话,开始的不安,此时已经完全变成了我的激动了,但也越来越担心了,因为他这样的激动,身体能承受得了吗?况且他昨天才做过手术啊!我悄悄发了个   

二、教育是雕琢

苍穹说他这段时间为一些老师磨课,能感觉到他们所营造的话语的不同。他感慨:风格的形成,一定是雕琢的结果。“雕琢”语出《荀子?王制》,苍穹之意,应该是指“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想起窦桂梅《我的教育视界》,紫丁香水木清华是她的风格,简单大气意志自深,风神或近楚《骚》,这是不是雕琢出来的?

今日和几位校长去转学校,车上大家叙事。一位校长聊到心烦的事,说每天有“缠”人的家长告状。大家有同感。其中一位女校长,和大家意见相悖,她说她最喜欢处理这样的事:哪个班有家长到学校找班主任告状,她都要凑前旁听,偶尔会插上几句,家长总会说着感谢的话回家。

我感兴趣多问了几句。她说她的窍门通常会问:你童年的记忆是什么?这段记忆发生时,你的父母在身边吗?80%的回答是“不在”。

“这样问,目的何在?”我追问着。

“多数家长会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自己解决?”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多不愉快的纠纷,孩子们之间都会用一句“对不起”、“没关系”云散。

苍穹说,老师需要“雕琢”,我想孩子的教育,更需要“雕琢”。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透过那份“魔鬼式训练”日程表,看到孩子们早早到校,跟亲爱的雷夫学习心算,午餐时间围在雷夫周围弹吉他,放学后,雷夫先生微笑着陪孩子们一起阅读《莎士比亚》,为孩子们走向美好的未来,打开一扇非常关键的门。其实,“理”是一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留给他们自己去“雕琢”的空间和时间。老师陪伴以引导,让他们懂得分辨什么是本质的。

“陪伴”是真情性的雕琢过程,需要长久地修炼。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高出1.67时,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小时,而且,90%的教师都超工作量。按常理,很难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般,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但是,中国真有这样的雷夫,亦庄实验小学的常丽华教师就是,她致力于全课程教育实验。

我们也在做“全课程”理念支撑下的“大阅读”实践。我们县所小学,有76所人以下的学校,班多人少教师包班,教师得全能,语文数学品德生物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全包,有的还带着英语。全课程是改革方向,“大阅读”是重要载体,其中,“叙事”是有效的策略和路径。

一位校长回忆说,有一次她用“相遇”的方法,和孩子们一起叙事。她仔细聆听一位孩子说,自己最快乐的记忆,是和小伙伴关起门来在床上“跳”。校长受到启发,于是,她允许孩子在草场上“跑”。每天课下,孩子们显露了愉悦的分享。再后来,校长在草场上,安装两个足球场,草场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大床”。现在,校长每天和孩子们一起练“颠球”。她说自己颠“排球”没问题,手臂能控制好平衡。“足球”怎么练也不行。她笑着说,自己两周了,才能颠三个,而孩子们不一样,脚腿并用可以颠10分钟不掉。她说孩子们的统觉能力是天生的。

我们进到她的学校。正好是课间,孩子们个别的有跑的、追的,更多是有组织地游戏,或者在长廊看书,孩子们习惯了“静”,连上楼梯都是慢步轻声靠右行。

“在床上跳”是外在显现。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外在,创设适合孩子“活动”的修炼场,让他们自我雕琢,成为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运动”。这样的雕琢更像是开采。   

三、教育陷入猫捉老鼠的游戏

读苍穹的师权与女权,想问问:教育的规律是什么?

说得刻薄些,这恐怕是连许多动物都懂得的道理。大鸟一圈圈地领着小鸟飞行,大鸡一次次地领着小鸡捉虫。这不就是教育吗?

但是后来,大鸟大鸡进化了,它们决定学习高等动物的榜样——人类,它们建起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把小鸟小鸡十几年关在学校里,让它们坐在那儿听飞行课和捉虫课,从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讲得天花乱坠,小鸟小鸡听昏昏欲睡。后来,终于有了两个有文采有口才的老师。小鸟小鸡们听得脸上有了笑容。但飞行呢?捉虫呢?依然不会……终于毕业了,小鸟小鸡离开学校后,发现还要重新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习飞行和捉虫的本领。

在另一个群里读到大鸟与小鸟的故事,觉得似乎是对苍穹的补充,于是,随手转发到群里,希望能激起大家的再思考,并在本群不断生成的话语中,拓展自己的视角,重构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喜欢若水的一句“我更喜欢在平日里,把这些生存的本领,潜移默化地融入在教育之中。”这填补了苍穹关于课堂话语重思考缺实践的重大缺失。当下生成的生命话语,苍穹的课堂中没有。生命话语是生活话语不断生成的源头,没有生命课堂,就会成为学生心灵和教师心灵的坟墓,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就会分裂为具有不同利益的“群体”,教育必然就陷入猫捉老鼠的游戏。

教育的内生态和外生态如此。让每个有教育情怀的人唏嘘不已。

“点破东风不是梦,方识正智满枝头。生命两端非二界,色身一转两袖空。”

想起梁继璋对儿子说的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教师和学生是父子是师徒,师权不是女权,教育不是猫捉老鼠,也不是老鼠追着猫四处逃。

绣针扎疼了指心。猩浓的血,浸染水中的“星”,如三月桃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bszl/4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