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是我国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虫之一,它可以寄生在人体的肝胆系统,产生毒素和一些分泌物,损伤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引起肝脏反复的炎症、器官衰竭等症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严重时可能导致肝癌!
案例一
四川姑娘张梅(化名)在年左右在澳大利亚读书,暑假回四川呆了一段时间就出现了高热不退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她和妈医院,医生抽血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目上升,提示可能出现寄生虫感染或者过敏,拍了腹部CT,看到肝脏上有低密度阴影,医生怀疑她可能遭遇了寄生虫感染,一询问近期饮食和生活习惯,终于真相大白:
原来,张梅妈妈看到女儿脸上起痘痘,认为是“上火”了,她听信“养生”谣言,让女儿生吃活泥鳅“祛火”,让女儿的肝脏上长了寄生虫。
案例二
据电视节目《广东公共DV现场》报道,一名爱吃生鱼片的广东中山男子因为腹部疼痛不止,医院检查。
本以为是小病,但没想到医生在检查中,惊讶地发现他的肝内居然藏有数百条近两厘米长的小虫子。
治疗期间,瓜子仁般大小的虫子,还不断从他鼻胆管里引流出来,足有上百条之多。
肝里生虫,是什么导致的?
两个案例中,患者患肝吸虫病的原因是由于他们食用未熟海生物!
肝吸虫虫卵喜欢躲在淡水鱼虾等水产品体内,随着人们吃卫生不达标的生鱼片、未熟透的鱼虾等食物时,悄悄潜伏进人体。
一旦鱼被肝吸虫感染,吃了生鱼片之后人随即也会感染。
由于淡水鱼易受到肝吸虫幼虫感染,生吃淡水鱼,肝吸虫幼虫就会进入人体,在肝胆管内寄生产卵并分泌有毒物质,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
病人初期感染几乎没有症状,甚至十几年都不知道被感染,然而,肝吸虫可在人体内存活长达60年!到发现的时候,很可能已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
酱油、白酒杀不死肝吸虫
虽然最好的预防办法是改变饮食习惯,少吃甚至不吃鱼生,切断传播途径。但是鱼生的爱好者不忍放弃口福,他们相信,一边吃鱼生,一边蘸酱油、喝白酒,就可以杀死鱼生中的肝吸虫。这样可能吗?
医生表示,肝吸虫囊蚴的抵抗力比较强,调味品和白酒等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起到杀虫功效。不要以为酱油、白酒可以杀死肝吸虫。如果饮酒量过大,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
还有一点,就算自己不食用鱼生,与别人共餐时有鱼生,也有可能会感染肝吸虫病。寄生在鱼肉上的肝吸虫囊蚴有可能污染筷子,通过筷子交叉污染别的热菜,不吃鱼生的人也是有可能被感染的。
此外,被带有肝吸虫囊蚴的鱼虾污染过的砧板、菜刀、盆子,再接触其他肉菜,其他肉菜也有可能会被污染,接触的人也有可能将肝吸虫带入体内。肝吸虫的传播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
肝吸虫早期症状不明显
肝吸虫病一般起病缓慢,仅少数短期内重度感染的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病。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或仅在食后有上腹部饱胀感、食欲缺乏或轻度腹痛,患者易疲劳,粪便中可检出虫卵。
由于肝吸虫病的轻度感染者几乎没有任何症状,稍微严重一些的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一般人很难判断自己是否患有肝吸虫病,需要进行专业的医学检验才能确定。建议喜欢吃生鱼片的“吃货”们,医院做一个检查,排查隐患。
只要花20元抽血就可以验出是否肝吸虫感染,还可以结合免疫学检查、寄生虫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CT检查)来进一步确诊。
现在肝吸虫病的治疗比较简单,服药3天左右即可打虫。一般来说,只要及时打虫,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
三步预防肝吸虫
首先,控制传染源。目前,肝吸虫主要依靠饮食传播。在当前的养殖环境下,淡水鱼类的养殖条件相对差,不少地区“水厕”仍然处处可见。因此,合理处理粪便,改变养鱼的习惯,都是预防肝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其次,切断传播途径,尽量改吃熟食。鱼生中含有大量的寄生虫和未知风险,加热不仅能杀死肝吸虫,同样能杀灭病菌,杀死其他种类的寄生虫。
最后,保护易感群体。爱吃鱼生的市民是肝吸虫病的高发人群。医院接受相关检查。目前,肝吸虫的检测手段已经非常成熟,一旦发现被感染,就要及时驱虫。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bszl/4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