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确定教学内容的最终落点,就是要明确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学生最终将学到哪些东西,即对教学的终点(预期学习结果)要做到心中有数。让我们听一听王荣生老师分享的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王荣生,浙江大学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语文课程研究基地负责人。著有《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语文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求索与创生:语文教育理论实践的汇流》。
王荣生作品
小说阅读教学环节的安排
原载于《阅读教学设计要诀》年1月第一版
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就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或学习活动)环节,即要为教学内容的展开设计相应的步骤。
1.确定教学内容的最终落点
确定教学内容的最终落点,就是要明确通过这篇小说的学习,学生最终将学到哪些东西,即对教学的终点(预期学习结果)要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杨冬雪老师在选择鲁迅小说《孔乙己》的教学内容时,首先意识到了传统小说教学模式的不足,于是决定从文本的叙事技巧方面入手,确立核心教学内容;然后,杨老师对叙事技巧方面的所有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生要把握文本的表层叙事(即小说叙述的故事)并不难,难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小说是如何介入和展开叙事的。于是,范围逐步缩小,这篇课文教学内容的最终落点确定为,“欣赏小说独特叙事视角的艺术妙处”。
2.依据教学内容的“最终落点”设计教学环节
确定小说教学内容的最终落点之后,接下来就是安排相应的教学环节(步骤)。
例如,在上面的《孔乙已》课例中,任课教师围绕“最终落点”设计了两个台阶式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初步把握“看与被看”的叙事视角
(1)如果你是电影《孔乙己》的导演,拍摄中你会选取哪几个生活片段来加以表现?
(2)在这些片段中,出场的人物分别有怎样的共性和差异?
(3)“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他们笑孔乙己什么呢?
(4)在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中,这一对立模式很值得深思。孔乙己是否也曾想缓和这一对峙?
环节二:叙事视角和叙事者的选择与运用
(1)“看与被看”的有关事件是如何被引入和得以被讲述的?
(2)“我”和“我再看”的双模式有何作用?
在这里,第一个环节是第二个环节的准备与铺垫,第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被叙述的场景,来把握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看与被看”的关系,这为第二个环节探讨小说“怎样叙事”奠定了基础。对第二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小说中的叙事者——“我”实际有两种身份:一是成年的“我”,一是童年的“我”,而小说采用的就是成年之“我”看童年之“我”的叙事视角。这样的叙述在读者的体验中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张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设置这一叙事视角的匠心。
三、教字设计样例:《变色龙》
下面我们通过李先梅老师多次备课《变色龙》这篇课文的经历,展示小说阅读教学的设计。从李老师历经多次修改的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可以看到,一个好的设计是在不断打磨、不断吸纳知识、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自我中形成的。
《变色龙》教学设计之一:“搞笑”版
列夫·托尔斯泰称誉俄国小说家契诃夫为“第一流的幽默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就是一篇非常幽默的小说名篇,因此,教学不妨从“幽默”入手,看看作家究竟是如何表现其幽默天才,如何取得幽默效果的。为此,我通过寻找小说中的“幽默点进行教学设计。
1.预习。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思考:这篇课文带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2.导入。列夫·托尔斯泰称誉俄国小说家契诃夫为“第一流的幽默作家”。的确,读过他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的人,都会忍俊不禁。请你说说小说的哪些方面让人忍俊不禁?
3.筛选信息。
(1)小说里审案的警官在审案过程中变来变去很滑稽、很夸张。
(2)小说的题目,用一种动物的名称来比喻一个人,很讽刺。
(3)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奥楚蔑洛夫,在俄语中是“疯癫”的意思,用它做姓,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4)课文情节很有意思,这个案子被审判的是一条狗,和文中的人物哈巴狗形象很吻合,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的巧妙构思。
(5)文中人物的语言很幽默,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6)小说中的受害者赫留金的形象也很滑稽可笑,想必他可能是一个很无聊的人,想获得一笔赔偿的计划落空,反而被人耻笑……
(7)文章的结尾也很滑稽,赫留金不仅没有得到赔偿,反而落得“早晚要收拾”的下场。
4.归纳主题。
师:在这些让人好笑的人物和情节中,作家着力刻画的是什么?
明确:刻画了一个沙俄警官在审案过程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形象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反复无常的变化,塑造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巧妙揭示了俄国警察统治的反动和黑暗。
5.作业与评价。课外阅读作者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比较两篇小说在“幽默”处理上的异同。
上完课后,我感觉并不太好。在设计之时,自以为以“幽默”为切入点,角度独特,颇有创意,并且暗自得意许久,但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似乎并不觉得有多么幽默。当然,学生在阅读中是能够感受到一些幽默的因素的。但是,一旦我把“幽默”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要学生去寻找,去分析,那可就一点都不幽默了,这就真有一点挠别人胳肢窝的感觉。换言之,学生们“被幽默”了一次。
幽默,真的是《变色龙》这篇小说教学的重要内容吗?为突出“幽默”而强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筛选”幽默,还会有“幽默”吗?面对冷得出奇的课堂,我感觉自己上了一堂“冷幽默”式的搞笑版语文课,那么,这篇经典作品究竟应该从哪里入手呢?于是,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思路,有了一个全新的设计版本。
《变色龙》教学设计之二:“变色”版
小说的标题为“变色龙“,全文主要在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一桩案子,围绕着小狗的主人究竟是谁?这一问题展开,狗的称呼在变,奥楚蔑洛夫的处理意见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因此,“变色”应该是小说中重要的线索,可以串起全文的主要内容。
1.预习。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思考:这篇课文带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2.问题讨论。警官在审案过程中有几次变化?是怎样变的?为什么会变?
3.梳理情节。设计情节板书如下:
4.讨论: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不是根据事实来明确案犯的罪责,而是根据案犯的身份或案犯的家庭背景及社会背景来确定案子的处理结果,之所以变来变去,目的都是为了保全自己,讨好比自己职位高或比自己身份高贵的人。简言之:讨好上级,明哲保身。
5.作业与评价。课外阅读作者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比较两篇小说在人物言行描写上的异同。
经过教师的一番引导,学生最后得出这样一串结论:奥楚蔑洛夫不是根据事实而是根据狗主人的身份来断案,他不是一个秉公执法的警官,是一个营私舞弊的警官;虽然警官判定的结果完全相反,但他始终在讨好上级、欺压下级;这个警官是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走狗;这个警官处处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是一个昏官;从警官厚颜无耻的行径中,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的黑暗…
学生还在滔滔不绝,我却惊出一身冷汗。这种义正词严的大批判式的论调,“90后”的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会的呢?这还是在上语文课吗?另外,如果课堂上所有学生几乎毫不费力地都能够梳理出小说的基本情节,我居然将梳理情节作为教学重点,在多数学生不存在问题的内容上大费周章,这能算教学的成功吗?
看来,《变色龙》的教学设计,绝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梳理一下奥楚蔑洛夫前后变了几次就可以了事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最后对人物下几个断语、“戴几顶帽子”就可以完成的。
那么,什么才是《变色龙》一文最重要的元素呢?我陷入了苦苦思索中;这是一篇小说,这是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这是一篇契诃夫以对话为主体内容的小说。
当我思考到这里时,灵光忽然一闪:对啊,只要我认真研读这篇小说中最关键的滋味与元素,将这篇小说不同于契诃夫其他小说的地方凸显出来,不就可以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了吗?最后,我终于形成了另外一个教学设计版本。
《变色龙》教学设计之三,“对话”版
契诃夫小说大多是速写式的,情节极其简单。而在《变色龙)这篇小说中,契诃夫为保证小说叙述的客观性,选择了直接引语来展示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尽量减少叙述者的干预。正是由于直接引语的精彩使用,才使得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事实上,这篇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人物语言的刻画和推进。如果删除对话无法想象这篇小说还能剩下什么!
因此,研读品味小说中的对话应该可以成为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
1.预习。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思考:这篇课文带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2.教学展开。
活动一:分角色朗读对话
人物对话是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请学生画出人物对话的语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看谁能根据人物性格,用恰当的语气和话调来朗读。(提示对话人物:奥楚蔑洛夫、巡警、群众、将军哥哥。)
(生读,老师巡视。)
活动二:赏析人物对话
师: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警官形象?请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学生讨论:(语句略)人物形象——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厚颜无耻、反复无常……
师:小说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依靠人物语言来刻画和推进,小说中人物对话频繁,使得小说语言简洁、干练。《变色龙》正是由于精彩对话的使用,才使得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小说中,除了重点刻画警官奥楚蔑洛夫之外,还刻画了首饰匠赫留金、围观者等。请大家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来看看他们是一些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1)首饰匠赫留金本来是一位受害者,应该同情,但从他的语言中我们发现他也同样按照奥楚蔑洛夫的逻辑为人处世,把当宪兵的弟弟拿来炫耀。
(2)作者四次写到围观者,从他们的语言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可以看出这是一群极度无聊而又乏是非观的民众。
活动三:明确小说主题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警官和一群民众在广场上滔滔不绝地对话呢?教师投影展示如下背景资料,供学生参考。
《变色龙》作于年,当时正是俄国民主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世()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制定了一些掩入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温情脉脉的看似有些民主的面纱。这时的警察不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他们十分遵守法令,但是却打着遵纪守法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当时沙皇专制制度下警察的化身。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孤立的警察,而是当时崇拜官爵的俄国专制主义社会。
学生讨论,最终形成如下结论:
一个荒唐的警官、一条可怜的小狗、一个无辜的人、一群可笑的看客,在广场上围绕着“狗咬人”的一桩小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我们上演了一段可笑而又令人感到沉重、压抑的故事。作者批判的巨笔直指那个黑暗的社会。
3.作业与评价。课外阅读作者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比较两篇小说在“对话”上的异同。
上完课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我们以前看小说经常跳过那些大段大段的对话,没想到小说里的对话居然这么有意思!
我自己也感觉到这堂课似乎比以前的几堂课更接地气、更加实在了。
以往常有的把语文课上得过于飘忽的担心,也因为有了对这些对话的仔细品味而最终消弭了。
这时,我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不是触摸到小说教学内容确定的路径了呢?
但是,对话究竟该不该、能不能成为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人物对话可以成为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应该怎么教?对于这些问题,我还处于探索之中。
本期文字编辑:牟楠(张玉新导师工作室第六期学员,任教于四平市教育学院)
本期版式编辑:王洁(张玉新导师工作室第六期学员,任教于延边第二中学)
本期校对编辑:赵丽(张玉新导师工作室第七期学员,任教于吉林市第一中学)
导师简介
张玉新,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语文教研员,吉林省教育学会高中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玉新导师工作室”主持人。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曾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二十年,秉持“原生态”教学观,是“语文教育民族化”主张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LOVELY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医院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bszl/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