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的写作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主题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
一、中考常见题型
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3、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4、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5、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
二、标题的含义
1、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例1:《爸爸的花儿落了》标题有什么含义?
分析点拨:表面含义是在写爸爸养的夹竹桃凋谢了,而联系文章内容,标题还有深层含义,即象征着天性爱花爸爸的去世,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以及对父亲深深地眷恋之情。
2、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
例2:《变色龙》中“变色龙”有什么含义?
分析点拨:这篇小说的标题为“变色龙”,变色龙本是蜥蜴的一种,小说的内容不是说明蜥蜴如何变色,而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3、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例3:《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有什么含义?
分析点拨:文章标题“驿路梨花”中的“梨花”,从字面的理解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梨花的意思,即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但联系文章叙述的内容和情感,这个“梨花”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它还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也指梨花精神(雷锋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信)。同时,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的体现。
三、标题的作用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很多记叙文的文题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如《最后一课》,文题就是概括了故事的中心事件:小弗朗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散步》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
2、表明文章的行文线索。以文章的行文线索作为文章的标题的文章也很常见。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等,这篇记叙文的文题可能就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如课文《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作为文章的线索的。
3、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记叙文就是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文章的文题的。抓住了这样的文题当然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课文《黄河颂》,其文题就是中心思想:对黄河英雄气魄的赞美。
4、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有的以人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物就是文章的主要人物。这样的文章,只要我们抓住了文章的题目也就抓住了主要人物。如鲁迅的《藤野先生》、杨绛的《老王》。
5、吸引读者的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二)模板
本义+引申义+作用+情感
五、真题演练
最美的羽衣
(年山东省中考)
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女儿的问话充满童真和稚气。我真的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但这句问话却像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了情感与记忆的箱箧……
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兴奋欲狂的时候。
母亲的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浑沌黝黑初生的宇宙。我还记得的是阳光下竹竿上富丽夺人的颜色,怪异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翠绿的小白莱和红艳欲滴的小萝卜。母亲一边整理,一面会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送给你。”
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会让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
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外公总喜欢带她上街去吃点心,而当年的肴肉和汤包又是如何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
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我都惊讶万分——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已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
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并不想把那个世界拉回来。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织女,她们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洁白的羽衣拍了又拍,无声无息的关上箱子,藏好钥匙。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女儿没有得到答案,哪肯善罢。双臂将我的脖颈搂得更紧:“妈妈?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回过神来,却又一时愣住,我究竟是不是仙女变的,我不想也不方便告诉她什么,只胡乱应付着:“不是,妈妈不是仙女,你快睡觉。”
对我的搪塞,女儿将信将疑。她听话地闭上眼睛,旋又不放心地睁开:“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当代世界出版社,有改动)
问题: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文中“母亲的羽衣”究竟指的是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分析点拨:这篇文章写的是母亲在“决定做一个母亲”前倍受宠爱、无牵无挂、自由快乐幸福的生活及做了母亲之后肩负起家庭责任的情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母亲穿与不穿羽衣就是这两段生活的写照。搞清楚了这个内容,我们就能够知道,标题“母亲的羽衣”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母亲在未决定当母亲前的那段生活光景。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组织出如下答案:
“母亲的羽衣”比喻母亲在“决定做一个母亲”前倍受宠爱、无牵无挂、自由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标题富有内涵和韵味,容易引发读者深层的思考。
五猖会
(年河北省中考)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女足〗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文出自《朝花夕拾》,请你再写出出自这本散文集的三篇文章的篇名。(3分)
2、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2分)
3、说说你对选文结尾处加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3分)
4、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5、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
(答出一个篇名给1分,有错该篇名不给分,从上面九篇文章中任选三篇即可)
2、行文线索(意思对即可)
3、“我”对父亲在“我”看五猖会前逼“我”背书的不解与不满。
(意思对即可〕度赏析,言之成理也可〉
4、(3分)
示例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我”背书时的痛苦无奈。
示例二:运用“读”“强记”“背”等词语,表达了“我”背书时的痛苦无耐。
(答出赏析角度给1分,答出表达效果给2分;选取错该篇名不给分,从上面九篇文章中任选三篇即可)
5、示例:“我”在背书前盼望观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与背书后的扫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批判了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青松语文
修家谱写碑文就找青松语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bszl/3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