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是江苏省药监局历史上送检失败次数最多的一个人。”高林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高林明是索思医疗创始人,也是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办、参加学院承办的金鸡湖合伙人计划-领袖培优赋能项目学员。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他是一名典型的跨界创业者,年进入半导体行业,近10年后辞职创业,一脚跨入医疗健康领域。年1月,索思医疗在苏州成立,专注于柔性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研发以及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高林明口中多次送检失败的产品正是索思的看家产品——创可贴式柔性可穿戴医疗设备。
简单来说,索思的创可贴产品是将传统医疗检测设备的功能高度集成在芯片之上,然后利用生物材料制成创可贴贴在人体上,对相关生理指标实现连续检测,通过各种无线通讯手段传输相关数据。目前,索思已有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测系统、连续体温监测系统,“小贴心”穿戴式胎儿心电监测仪三款成熟的产品。
根据高林明对“可穿戴”三个字设定的标准,索思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家把可穿戴产品技术在临床大规模开展的公司。在他的定义中,所谓“可穿戴”医疗设备,不一定是创可贴形态,但必须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抗误操作能力,即便贴着打滚、激烈运动都不能影响检测结果。另外,产品必须可以长时间贴在皮肤上而不能过敏。这些都是索思一直死磕的硬标准。
索思的商业模式与其产品的创新与极致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索思并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医疗器械制造公司,它售卖的不是硬件,而是一次性耗材,这为索思商业之轮的转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没有人为医疗器械买单,而是为医疗服务买单,服务本身就是一种耗材。”
目前索思在做的事情,在高林明看来,仅仅是第一步。在他的蓝图中,索思真正要构建的是未来数字医疗的基础网络。
与远程医疗相关的创业项目一度十分火热,许多创业者都希望从C端用户的诊疗需求切入,构建起健康领域的底层数据网络。但C端场景的不可控因素众多,这一切制约着数据的准确性、可用性,失败者众多。索思的产品技术正是试图解决这一点。
在索思未来的蓝图里,他们的产品将直接进入千家万户,通过无数个数字医学传感器终端向“大脑”传输信息,最终连缀成一张巨大的数据网络。与之相连互动的是另一张网络——由一位位医生构成,前一张网络上的节点数据通过指派或抢单等方式对接到医生,后续课拓展解读、诊疗、保险等一系列相关服务。
这是一项意义重大但注定漫长的事业。幸运的是,高林明拥有足够的耐心,他在创业伊始就将打造百年老店作为目标。
高林明将索思的发展路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卖医疗器械,第二阶段是成为检测领域的细分龙头;第三阶段是数据平台公司,基于掌握的海量医疗数据,对接各类能够提供服务的合作伙伴。
目前,索思仍处于第一阶段。由于医疗产品的特殊性,索思采取的是先ToB再ToC的路径,胎心监测产品已经在尝试直接ToC。
“现在我们差不多进入了家医院,先在临床上做到足够权威,通过医生教育用户,成为知名第三方品牌,同时专家数量也仍需要积累到一定规模。”语速始终不疾不徐的高林明心态极佳,“必须稳住。这件事本来就很难,你不能太急,先别把自己给做死,心态很重要。”
受访者:高林明,索思医疗创始人、参加学院卓越领袖培优赋能项目学员
作者:参加君
做一家“百年老店”做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想法大概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高林明:年、年吧。我当时还在半导体公司,可穿戴设备品牌Jawbone、Fitbit,包括国内的华米,都是我们的客户。大家谈到可穿戴,谈的多是手环、手表或者是衣服,但我心目中的可穿戴产品必须符合一个标准:在操作人员不可知、使用人员不可知、使用场景不可知的情况下,产品仍然能安全有效地运行,监测效果仍能达到预期。这要求产品必须拥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适应非常复杂的场景,同时对生活不产生影响。现在我们索思的产品不要求精确定位,一些小孩或老人可能不知道心脏在左边,贴到右边、贴到肚子上、贴后背上都没问题;也不要求病人必须静止、不能打电话,贴着打滚都可以,奥运会运动员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穿戴也没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是什么促使你想到了这个产品方向?为什么会以这样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产品?
高林明:当初想做这个产品其实很简单,因为我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就想远程监测他们的健康状况,比如白天心情怎么样、晚上睡得怎么样。一旦发现波动,我就电话打过去。
年底我提出离职去创业时,已经明确感觉到,可穿戴产品要想落地,医疗健康需求是刚需,普通消费类需求都算不上是真正的痛点。在我看来,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可以解决资源分配问题,因为作为一种标准化的产品,它可以把复杂的动作傻瓜化。医院中,医院,也有新疆、西藏、内医院。其实一开始我们就在为ToC的未来场景而努力,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院内的场景。如果要满足ToC的场景,必须做到完全傻瓜化,因为你不知道你的用户是什么状况。只是因为在中国,类似产品很难直接ToC,医院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权威认证。现在索思有模仿者吗?
高林明:慢慢应该会有,但这条路还是蛮难的。首先,需要交叉学科的知识,涉及芯片、材料、算法、医学,等等;其次,有较高的行业壁垒,注册证、入院、医保、集采等都很难。目前,索思已经把大的问题都解决了,医院的产品用量在不断增加。也许至少要五年之后,才会有企业能够做到我们现在的程度。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认为,“未来10年什么不变”这个问题比“未来10年什么会变”更重要。您所在的行业未来10年什么不会变?
高林明:无论哪个行业,用户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更愿意为好的服务付费这一趋势是不会变的。所以我们坚信要慢慢来,坚持自己认定的一些价值,不图快,我们一开始就是奔着打造一个百年老店的目标去做的。我们每个产品都是精雕细琢,创可贴我自己贴了五年,天天贴,贴到自己感觉皮肤很舒适,贴到在床上打滚都没问题,才放心给用户用。再比如我们坚持做临床试验,其实索思的产品在医疗器械分类里是免临床的,但我们主动挑战临床试验,也是第一家挑战国际金标准的公司,就是去找特定领域里公认的老大,在病人身上同时使用它们的产品跟索思的产品,对结果进行比照。在已经做的实验中,最差的指标一致性是96.97%,已经完全符合临床需求。我们希望索思的产品从便利性、精准性、舒适度等各个方面全面超过金标准。当然,过程中我们也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比如问你们的销售额为什么起来得这么慢,或者建议我们赶紧去拓展客户,跟体检中心合作等等。但我们不想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壁垒或者说价值链打破,而且短期内可能量起得很快,实际上可能会把我们整个的运营团队、售后服务团队全部拖垮。这件事很伟大,需要慢慢积累。我们做到现在这个程度,中间有七八年是不眠不休的状态。我跟我的联合创始人,前三医院的点滴室里开的。曾经我俩一人挂一个点滴,我是肾结石,她是胆结石,都是拼出来的。谁能熬到最后,谁就可能爆发即便你们的检测产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但目前的现实也许是,对于很多C端用户来说,出现心血管等方面的需求时也许仍然还是会选择去医疗机构。
高林明:我们未来就是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希望能做到院内院外打通。拿一个场景举例,现在如果你觉得自己心脏有点不舒服,医院看,未来你可以直接通过App下单,数小时内拿到产品自己贴上,仍然可以正常出差工作。监测时间一到,报告自动推送给你,医院医生的电话,帮你解读报告,如果真的有问医院看病。我们的理念从来不是客户买的是一个硬件或是一个医疗器械,而是买一个服务。而且每一次服务都是标准化、高质量的,确保每次使用都有效。要实现这样的场景大概需要多久?
高林明:我觉得也许会很快,两三年吧。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进入了医院,积累了万人次的检测量,数据库里已经有万小时的心电数据。这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当一个医生在院内用了你的产品三五年,发现非常可靠,就愿意在研读报告等院外服务上提供支持。对用户来说,胎心监测等很医院,医院采纳,而且不需要多花钱。未来,甚至我们的创可贴产品本身可以免费,因为这只是第一步,几十到几百块钱的检测需求背后可能有几万块钱的服务需求。索思不一定要在其中赚钱,我们只需要成为一个权威中立的第三方机构,甚至有一天,我们可以跟保险公司联合,基于精准的数据提供健康保险服务。最终我们会成为一家数据公司,基于数据延伸出各类业务。在我们看来,无论是成为一家优秀的医疗器械公司,还是做到第三方权威机构,还是成为一家大数据公司,都是很伟大的事情。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目前的核心挑战是什么?
高林明:目前主要是一些政策上的挑战。现在国家在推的分级诊疗、远程医疗、芯片国产化替代都是对我们有利的,但由于国家医保资金等问题,医药行业的很多企业日子都不好过。目前,我们为了医院结合较深,未来可以跟医保脱钩。总的来说,大健康行业前景很光明,过程很曲折。政策方向的动荡有时会让企业很茫然,好在我们的团队里有相关的专业人士,所以这方面相对来说少吃点苦。企业要能熬得住,谁能熬到最后,就可能爆发,因为从需求来说量非常大。仅中国就有近3亿人有泛血管类疾病,一年要做至少2次检查,60岁以上老人以及高压行业从业者也都有这方面需求。创业者要“心有惊雷、面如平湖”创业过程有没有经历过至暗时刻?
高林明:每一天。真的,这个跟创始人的心脏很有关系。我们开玩笑说,经常白天还觉得自己全世界最牛,等到晚上忽然发现想跳楼。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去年我跟我的联合创始人都发作了耳石症,大概就是当情绪有大的波动或者内分泌紊乱后,耳石脱落,平衡被打破,整个人是晕的,只能某个角度一动不动,一动就天旋地转狂吐不止,主要是精神压力到了一定的程度。创业真的全部是坑,各种各样的坑。创立第一天,负责技术的联合创始人就没出现,过程中也有过投资人忽然要撤资,还碰医院负责人突然被调整的情况……反正就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我相信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当时冬奥会某运动队打电话到我们前台,被拒接了三次,以为是骗子。你默默做一些事情,有些人刚好就认可了。他们之前花了几千万,买了很多设备系统,也没能满足需求,医院一位医生聊天时听说了我们。总之,创业者确实需要内心小宇宙很强大,要做到“心有惊雷、面如平湖”。截至目前取得的成绩中,天分、努力和运气三者各占多大比例?
高林明:从谦虚的角度说,我们团队的运气成分很大。年、年,至少个团队想做跟我们类似的事情,做芯片的也有不少,但可能大家都多多少少走偏了。我们是截至目前这个细分行业跑出来的唯一一家,已经完成三轮融资。其实我们的团队不能算精英团队,平均年龄是92年,跟其他很多医疗创业公司不太一样,没有大把的海归,也没有院士。我们也碰上了几乎行业每一波大的动荡。但因为我们产品性能做得扎实,或者说做了一些很笨的事情,所以走到现在。比如我们为了保证产品长时间贴在皮肤上不能出现红肿、过敏等情况,去最好的材料公司买材料,一遍一遍调配完去送检,失败了好多次,也许我是江苏药监局历史上送检失败最多的一个人。总而言之,我们特别注重做事的逻辑,不会因为过程困难而选择打擦边球或绕道走。所有逻辑上有问题的事情我们都不会去做,因为即便侥幸凭运气做成了,未来肯定也会凭“实力”再输回去。采访/撰稿:罗真排版:王莉给我点“在看”,您手有余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zyzl/6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