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阴阳
阴阳,作为原本道家哲学思想,它本身就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道家哲学。易经有言,“一阴一阳谓之道,”
万物皆有阴阳。
古人仰观、俯察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式,将自然界中各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事物与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水火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便有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阴阳的概念
对于中医学习者而言,阴阳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掌握的。
那么,阴阳看似玄之又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辨别呢?
如《说文》中提到的: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阳,高明也。”
这时的阴阳是原始的、朴素的,仅仅是指日光的向背。
古人随着观察的深入,把阴阳的含义逐渐进行了延伸。
就比如,向日光处温暖、明亮;背日光处寒冷,晦暗。
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了。
物物皆有阴阳,不可割裂,阴阳必相互依存,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的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中,阳中之阴、阳中之阳、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即属阴阳的两分法。
《周易·系辞上》所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以阴阳两分法说明八卦的生成及其阴阳属性。
以阴阳三分法表示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将
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
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主要用以阐释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经脉及脏腑的阴阳属性和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一般理解阴阳具有四大要素——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消长、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
“阴能制阳,静则制动。”
阴与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促使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这便是自然界中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表现。
阴阳转化和阴阳消长
比如说:
一天12个时辰,中午为午时,为阳之极,这个时刻同时也是阴生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在不断的消,而阴在不断地长,阳转化成了阴,而自己在不断的消失,到了子时为阴之极,从这个时刻开始,阴趋于消,阳趋向于长。
阳中涵阴,因而阳依存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阴中寓阳,因而阴依存阳而存在,阴以阳为根而化。
若阳中无阴,阴中无阳,就变成“孤阴”、“独阳”,其相互依存关系也就被破坏。
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反映了阴阳消长的过程,但从一年的总体来说,阴阳还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的。
阴阳互根
阴阳的互根,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个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是以相对的另一方而存在。
如春夏阳气生而新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
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
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就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的精与气而言,精静藏而属阴,气运动而属阳。
精能化气,精是气的化生本原;气能生精,气的运动促使精的产生;气还能摄精,使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
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调理。
指导疾病的诊断
在中医辩证当中,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
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具体证型表现如下。
阴证:
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阳证:
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
这些病证的名称中虽然都有阴阳,但实质上都是以虚证为主,应属阴证。
阴虚:
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
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阳虚:
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
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亡阴:
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汗出如油而热,四肢温和,舌红而干,脉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
亡阳:
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确定调理的原则
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而偏胜偏衰和互损又是其基本表现形式,因而在把握阴阳失调状况的基础上,用药物、针灸等方法调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损,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调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师父(黄晓晨)研究的阴阳脉针,便是解读《灵枢·始终第九》而来的,文中提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大致意思,凡是用针刺来调理疾病,目的就是阴阳调和。
可见调和阴阳在调理中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阴阳脉的原则,在这里可以简单说一下,利用的是表里经的运行模式。
表里经,即是阴经和阳经之间的循环模式,十二经脉,便形成了六组小太极,清楚它们之间的运行,便理解了阴阳脉的治病法则。
养生:
又称“摄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
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体质者,夏用温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不易发病;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体质者,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不得发病。
这就是所谓的:
“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
人多谓五行生克乘侮,理论虚玄,鲜有临床释解,指导治病显效。
第一讲:五行相生、相克、相乘、想侮的理解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其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其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为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相乘和相侮,是指五行系统关系在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状态,都是指五行之间不正常的相克。
作为人体,则是病理上的相互传变。
相乘原因
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
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
1、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如土气不足,则木乘土(虚)。
2、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制之行。
如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则木(亢)乘土,从而使土气受损。
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
相侮原因
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
同样也有两种情况:
1、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本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来侮金,即为木(亢)侮金。
2、二是克者本身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一般来说,凡因某一行过度亢盛而产生相乘或相侮,如木亢乘土或木亢侮金等,在病变过程中常表现为机能过亢的实证性病理变化;而因某一行虚衰所导致的相乘或相侮,如木乘土虚或木侮弱金等,则常表现为机能不足的虚证性病理变化。
第二讲: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对应的五脏生克乘侮
首先谈相生
1、木生火?五脏对应的是??肝生心
2、火生土?五脏对应的是??心生脾
3、土生金?五脏对应的是??脾生肺
4、金生水?五脏对应的是??肺生肾
5、水生木?五脏对应的是??肾生肝
其次谈相克:
6、木克土???五脏对应的是?肝克脾
7、土克水???五脏对应的是?脾克肾
8、水克火???五脏对应的是?肾克心
9、火克金???五脏对应的是?心克肺
10、金克木??五脏对应的是?肺克肝
再次谈相乘
11、木乘土???五脏对应的是?肝乘脾
12、土乘水???五脏对应的是?脾乘肾
13、水乘火???五脏对应的是?肾乘心
14、火乘金???五脏对应的是?心乘肺
15、金乘木???五脏对应的是?肺乘肝
再谈相侮
16、木侮金???五脏对应的是?肝侮肺
17、金侮火???五脏对应的是?肺侮心
18、火侮水???五脏对应的是?心侮肾
19、水侮土???五脏对应的是?肾侮脾
20、土侮木???五脏对应的是?脾侮肝
共二十条,简称为病机20条,每一条在临床上都可以得到灵活的运用。
如果熟悉了二十条的辩证用药思路,则可以化繁为简,将会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看清古代医家的用药思路。
第三讲:病机第一条“木生火”的生理病理机制及临床运用
“木生火”通过朴素的唯物主义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种能量变化过程,即木材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火焰,此过程中木材减少,转化成热量,以火的形式释放。
古人通过取向类比,天人相应,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与之联系起来,从哲学的角度,来阐释心(小肠)与肝胆的关系。
生理:木火相生≈肝脏对心脏的滋养
木火相生关系在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中即表现为肝脏对心脏的滋养关系:
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肝的疏泄升发也有助于心阳的旺盛;
此外,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就能辅助心主神志的功能,达到血气和顺,心情舒畅。
肝又为藏血之脏,内寄相火为肝的生发之气,心主生血而司君火,火明则神志清朗。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肝胆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肝胆分泌胆汁,促进食物在小肠的消化吸收,为心脏提供必需要的能量。
这些都是木生火在人体的体现。
病理:肝虚不能温养心脏
有“生的”生理机制就有“不生”病理机制,出现肝不生心的情况,人体就会得病。
肝虚不能温养心脏,则表现为血亏和生气不强、心血和心阳以及心神衰弱,病理表现为消瘦、胆怯、心悸、惊惕、健忘、失眠、脉象细弱或结代或寸脉不静等。木不生火的虚证,多见神情澹荡不收,意志消索。
《黄帝内经素》云:
“肝藏寒气移于心,心主火而藏神,神为寒气所薄,薄则乱,故狂、膈中。”
消化系统中如果患有肝胆系统疾病,病人会出现消化功能减退,小肠吸收不到营养,心脏自然得不到能量的供给。
木生火的临床运用,前提是出现了“火不足”,然后从“木”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临床运用
临床上“火不足”代表了心脏的一系列虚证,如: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等。
从木生火的病理角度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实证——木郁。疏泄升发失常,导致心气受到影响。
2、虚证——木虚。肝脏本身气血不足,不能正常发挥其“生心”的功能。
临床运用:对于肝郁气结,肝胆疏泄功能失常,导致心脏气血亏虚的患者,可以用疏肝利胆,活血理气,养心安神来治疗。
例如胆结石导致心脏病。
采用温胆汤加减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对于肝血不足,木不生火,心虚而阴不内守,出现头晕,睡眠不安,常被恶梦惊醒,汗出透衣,醒后汗止,脉弦细,运用酸枣仁汤益木生火,养心敛汗,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第四讲:病机第二条“火生土”的临床运用
心为君,居君位,如“日”挂在丽空,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的照耀,太阳可温暖土地,土地能化生万物。
在人,心火的温煦作用,可以使脾胃温暖,从而起到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作用,继而滋养全身。
如果心火衰微,则脾土冰寒,食物不能被腐熟,出现完谷不化,不欲饮食的病例状况,通过补心火,就能起到增强人体消化功能的作用。
患者张某,男,35岁,长期消化不良,胃胀,吃饭后5到6小时,打嗝时还可以打出为消化的食物,稍吃冷的食物,就会出现腹泻,得病多年,健胃消食片、保和丸吃了无数,仍不能解决问题,后予以讲明火生土的道理,建议服用中药,采用桂枝、薤白、瓜蒌、干姜、菖蒲等为主药,稍加健胃消食的药材,一周治愈,患者自觉疗效神奇,而且多年的心脏病也好了不少。这里谈的火生土,期临床运用本质就是补充心阳,使心火升起来,才能起到温阳脾土的作用。
第五讲:病机第三条“土生金”的临床运用
饮食入胃,经胃之消化,小肠吸收,借脾上输于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将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宣发滋养皮肤和毛发,将浊的部分肃降滋养五脏六腑,故有“土生金”之说。
对于慢性病,尤其是慢性肺病,通过调理脾胃,起到养肺补肺健肺的作用,疗效是很显著的。
患者陈某,男,45岁,患肺结核治疗多年,疗效较差,西药抗痨药用了两年,还是消瘦、咯血、无食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者正气衰微,自然难以治疗,采用张西纯的山药粥的办法,培养脾胃,起到培土生金的目的,通过调理半月,患者体质增强,临床症状都明显得到改善,两月后体重增加15斤,再继续调理,同时结合抗痨治疗,三月后复查病灶钙化,身体恢复,开始上班工作。
中医的辩证治疗其实是以五行辩证、脏腑辨证作为基础的,如果不明白“土生金”的道理,再好的辩证都是白搭,古人留下来的纲领性文字的确很有指导意义?
第六讲:病机第四条“金生水”的临床运用
上面谈到肺将脾输送来的营养物质通过宣发和肃降来进行分配,其中向下敛降成为了肾脏的营养来源,如果这个功能出现了故障,自然会出现肾亏、腰膝酸软。
这样的患者临床经常碰到,但吃补肾的药,一吃就上火,腰酸稍好些,满脸却长包,一停药就肾亏,忙坏了医生。
吃完补肾的立即吃下火的,吃完下火的,再接着吃补肾的,周而复始,还是肾虚得厉害。
其实人体有很强的自生机制,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并不差,不是硬需要天天吃补肾的药,明白了肺生肾的道理,其实补补肺,改善肺的肃降功能,肾亏不治自愈。
临床上肃降肺气的药物有苦杏仁、冬花、枇杷叶、白果仁、五味子、五倍子等,凡具有敛肺止咳作用的药物都具有敛肺气补肾气的作用。四两拨千斤,纠正机体的气机逆乱,改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许多疑难杂症就好了。治病其实就这么简单。
第七讲:病机第五条“水生木”的临床运用
在大自然中,树木的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空气、土壤,如果没有水的滋润则大地干枯,万物萧条,树木枯萎乃至死亡,古人取向于天,类比与人,结合五脏之规律,总结出了“水生木”即“肾水滋养肝木”的宝贵经验。虽然现代医学发展很快,但五行相生的理论仍然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
在临床中运行最多的就是“滋水涵木”法:即通过补阳肾水,抑制肝木的亢盛。在临床上碰到肝阳上亢的病人,其病机中除了肝阳过旺之外,其实蕴含着肝阴不足(火旺则水亏),如果我们一味的采用清泄肝胆实火而忘却了养护、培补肝阴,则肝火下了还长,清了还旺,这就是为什么病人经常说“医生啦,为什么我的火这么大,吃了那么多下肝火的药,还是火大呢?”
作为医者,当不通的病人反复询问一个问题时,我们应该反思,是否我们治疗的指导思想不对?
是否考虑不周全?
是否病机没有参悟透?
对于肝火过重、肝阳上亢的病人,通过补养肾水,培补肝阴,肝阳自然就亢不起来了。这类药很多,比如:旱莲草、女贞子、制首乌、熟地、淮山药等。
治疗时要分清肝阳上亢与肝经湿热的区别,前者属于阴份不足,阳亢于上;后者属于湿阻肝经,阳气受阻,不得上达,郁涩而成热。后者可别再使用上述养阴补水的药物,否则只会加重病情。
第八讲:病机第六条“木克土”的临床运用
树根可以梳通土地,使土地不至于板结。
类比如人,肝胆分泌胆汁,有助于脾胃对食物消化,两者相互协同,完成食物的消化过程。
如果肝木的调达作用受到抑制,则脾胃功能也必然受到影响。古人明确提出了“见肝之病,治肝传脾,当先实脾”,意思是说:作为医生,遇到肝病的患者,我们应当明了,肝病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在治疗肝病的同时,一定要预先考遇到调理患者脾胃的脾胃功能。
脾胃属土,主黄色。临床上碰到肝胆疾病的患者,面色大多带黄色,这也进一步证实“治肝传脾”的道理。
胆囊炎、胆结石、乙肝、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甚至肝癌,这些常见病的治疗中,兼顾脾胃,贯彻“木克土”的相克理论,运用健脾的药是非常关键的。
本人曾治疗一例乙肝患者,采用疏肝健脾、解毒凉血的办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使病人生化指标转阴了,患者都不太相信这样的治疗效果。
“见肝休治肝”的境界需要慢慢的体会。
第九讲:病机第七条“火克金”的临床运用
心属火,肺属金。
临床上因“心病”而致“肺病”的情况很常见。比如心源性哮喘。
大家可能会说,你讲的是中医的五行,有将西医的诊断扯进来,是否会混淆不清。
我认为,中医要发展,不能排斥一些现代的诊断和检测仪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凡是可以借鉴的、促进中医发展的都可以使用。
临床中因心脉淤阻,导致肺气宣降失常,痰湿内停,甚则咳喘不得平卧的患者,运用“火克金”的理论,从火入手,改善心脏血液循环,恢复心脏活力,从而来治疗肺金病变,往往会收到很好的疗效。如采用人参加桂枝龙骨牡蛎汤和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源性哮喘就是很好的例子。心淤得解,火无以克金,金气自然恢复,宣发肃降得以展开,肺病不治自愈。
本文摘自网络作者余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zmyz/6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