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8月20日报道,中国天宫号空间站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进行了二次出舱。此次出舱的任务主要有三项:安装舱外的热控扩展泵组、抬升舱外全景摄像机、舱外工具箱。
此前,航天员已经与地面对出舱程序进行了演练,进行了机械臂的操作并固化相关流程。与第一次出舱相比,整个流程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进行了微调。
不少人可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与国际空间站相比,中国空间站比得过么?答案是:“比不过”,但为什么还要这样建造呢。
随着苏联的解体,本来在计划中的下一代和平号空间站破产了,太空中仅剩下美国的自由号空间站。冷战结束后,美俄决定合作共建空间站,同时接受其他国家的申请,这个共建空间站也就是如今的国际空间站。
年开始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是个标准的第四代空间站。与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相比,国际空间站使用的桁架结构能使整个空间站更大,还能实现更复杂的功能,以后的拓展潜力也更大。
不过也不是没有缺点,就是自身重量太大。从建造过程中可以看到,整个桁架的质量已经超过了舱段质量。国际空间站发展到今天,总重已经达到了吨、内部容积也达到了立方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太空巨无霸。
二十多年的顺利运转让国际空间站完成了数不清的科学实验,甚至可以说是为人类的进步和科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因为运营状态良好,也不断地在延后退役期限。那么为何天宫要和国际空间站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呢?
其实中国的空间站发展已经实现了非常大的跨越了,跳过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空间站。虽然第四代空间站的桁架结构可以使空间站做得更大,不过相比于二代空间站并没有特别的优势。
大型空间站的建设往往对运载工具的要求更高,就连国际空间站也离不开昂贵的航天飞机的支持,每次飞行的费用达到了15亿美元。坦白地讲我国长征五号的运载能力还不足以支撑桁架结构的发射。
其次高昂的运营费用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国际空间站每年的运营费用高达3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嫦娥探月工程的总费用了。而且由于后发技术优势,中国第三代空间站能完成的任务一点不比国际空间站少。
那么中国在天宫上应用了有哪些独门技术呢?
技术1:离子电推进发动机
该发动机主要用于维持空间站轨道,能将惰性气体电离后高速喷出,产生微弱推力。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发动机无限地连续工作,而且消耗极少。在减少消耗后,货运补给次数肯定会因此而减少。
技术2:柔性太阳能电池板
与传统太阳能板相比,柔性的太阳能电池板要更为先进,而且使用的三结砷化镓材料也有讲究,该材料的电能转化率更高。理论上来讲,天宫产生的电能甚至要高于国际空间站,要知道空间站的质量是天宫的7倍。
技术3:机械臂
机械臂是空间站建设的核心器件也是基础。天宫的机械臂长达10米,有7个自由度,能够抓取25吨物体。
我国的航天事业依旧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选择一个高性价比的方案是更适合我们的。
(编辑:伍佳伦)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zjzl/8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