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胆系疾病,在腹外科的发病率仅低于阑尾炎。本病常见于35~45岁的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尤其以肥胖、多次妊娠的40岁左右女性为著。胆囊炎是由于细菌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临床上常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两种类型。
I胆囊炎的临床症状
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或胆总管的梗阻、化学性刺激或继发的细菌感染引发的胆囊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突发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常在饱餐、进食油腻后及夜间发作,疼痛常可放射至右肩胛部及背部),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症状和发热、黄疸等全身症状。慢性胆囊炎是由结石、慢性感染、及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所致的胆囊慢性炎症,可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亦可表现为反复发作性上腹部隐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II胆囊炎的常见并发症
胆囊炎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胆囊坏疽和穿孔、胆道出血、胆管狭窄、胆汁性腹膜炎、门静脉炎及胆源性胰腺炎等。急性胆囊炎的死亡率约5%~10%,几乎均发生于老年人并发化脓性感染和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者。慢性胆囊炎的长期慢性刺激与胆囊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瓷化胆囊、慢性萎缩性胆囊炎与胆囊癌关系密切。
III胆囊炎的检查
检查手段一般以体表超声为首选,此法简便易行,无创且准确率高,可达96%。血常规及肝功、腹部平片等可辅助诊断,另外尚有CT和MRI、静脉胆系造影等检查手段。
IV胆囊炎的治疗
大约85%的急性胆囊炎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或发生坏死、化脓、穿孔、嵌顿结石者,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行胆囊切除或胆囊造瘘。慢性胆囊炎原则上行内科治疗,但是对发作频繁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特别是伴有胆石者,胆囊切除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即可解除症状又可防止癌变。
西医的内科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解热镇痛治疗和抗菌治疗等,且常搭配中成药,如舒胆通、消炎利胆片、清肝利胆口服液等,对于急性胆囊炎临床治愈率高,而对有些慢性胆囊炎却效果不甚理想,此时传统的中医治疗在慢性胆囊炎的治疗上体现了独特的优势。胆囊炎在中医上属“胁痛”、“胆胀”的范畴。谢晶日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经验丰富,他认为该病病位主要在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临证多以气滞、血瘀、湿热所致“不通则痛”的实证多见,而经血不足所致的“不荣则痛”较为少见。病因病机上主要由情志、外伤、饮食或久病等因素引起肝络不通或不荣而致,临床治疗上擅用疏肝理气兼理脾法、清热化湿法、化瘀通络法,并辨证论治,强调因人而异,并随症加减。着重强调利胆通腑、疏肝健脾、久病祛瘀的重要性,并在清湿热的同时注重防止伤阴以及饮食情志护理。
V胆囊炎的饮食调护
慢性胆囊炎患者平日进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严格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忌用含较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脑、动物内脏及鱼籽等,可多食鱼肉,因鱼油中含丰富多烯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蛋白质的进食应适量,足量的蛋白质有利于胆囊的修复,过量蛋白质则会增加胆汁的分泌,不利于胆囊的修复。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多食水果蔬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并多饮水,以稀释胆汁浓度,同时避免便秘。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次不易过饱。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也不可活动过量,因大量活动是临床上胆囊炎的常见发病因素,可进行轻松的工作和活动量小的运动。中医认为情志不调,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致胆汁淤积是导致胆囊炎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也有利于胆囊炎的恢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sszl/6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