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性病变,临床症见发热、右上腹疼痛,或右胁肋胀痛放射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或轻度黄疸、墨菲征阳性、外周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
急性胆囊炎可归属于中医的“胁痛”范畴。《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调查结果显示,全球5%~15%的人群存在胆道系统结石,其中每年有1%~3%的患者因为胆道系统结石而引起急性胆囊炎或急性胆管炎等胆道系统感染。急性胆囊炎女性患者比男性多1.5~2倍,多见于4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
病因病理
急性胆囊炎90%~95%由胆囊结石引起,5%~10%为非结石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有蛔虫、妊娠、肥胖、艾滋病等。短期服用纤维素类、噻嗪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红霉素、氨苄西林等药物,长期应用奥曲肽、激素替代治疗均可能诱发急性胆囊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胆囊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肠外营养、肿瘤、感染以及糖尿病等。
急性胆囊炎早期见胆囊肿大、囊壁充血、水肿、增厚,黏膜上皮有变性、坏死、脱落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可有出血和小溃疡,浆膜面可见少量纤维素性渗出,随着病情的进展,常于第1周末出现斑片状囊壁坏疽、小脓肿、胶原纤维增生,于第3周以后,病情可逐渐缓解,急性炎症改变开始消散。
如胆囊内充满脓液,则易发生胆囊坏疽和穿孔,最常发生于供血薄弱的胆囊底部或结石嵌顿的胆囊颈部。发生穿孔后,如为局限性穿孔,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胆囊周围脓肿;如为游离性穿孔,则可发生弥漫性胆汁腹膜炎;如穿透入小肠则可形成胆囊-小肠瘘,常发生十二指肠、空肠、结肠瘘,此时胆囊内结石和脓液可循此瘘管进入肠腔排出体外,病情可得到缓解。
临床表现
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发病早期腹痛可发生于中上腹部、右上腹部,以后转移至右肋缘下的胆囊区,常于饱餐或高脂饮食后突然发作,或发生于夜间,是因夜间仰卧时胆囊内结石易于滑入胆囊管形成嵌顿之故。疼痛常呈持续性、膨胀样或绞痛性,可向右肩和右肩胛下区放射。患者中2/3可有典型胆绞痛的既往史。在老年人中,由于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可无剧烈腹痛,甚至可无腹痛的症状。
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患者常有食欲不振,反射性恶心、呕吐,呕吐剧烈时,可吐出胆汁,且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呕吐后患者的腹痛不能缓解。
全身症状:大多数患者伴有38℃左右的中度发热,当发生化脓性胆囊炎时,可有寒战、高热、烦躁、谵妄等症状,甚至可发生感染性休克。约10%的患者因胆总管开口水肿、结石,可产生轻度黄疸。
诊断
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腹痛,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发热等。
体征:腹部检查时可见右上腹部稍膨胀,腹式呼吸减弱,右肋下胆囊区可有局限性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胆囊触痛征和Murphy征阳性。有胆囊积脓及胆囊周围脓肿者,可在右上腹部扪及包块。
影像诊断
超声检查:此法简便、易行,可测定胆囊和胆道大小、囊壁厚度、结石、积气和胆囊周围积液等征象。急性胆囊炎时可见胆囊肿大,囊壁增厚,并伴胆囊明显压痛。当胆囊壁发生坏疽时,可见囊壁呈不规则增厚和破坏,当并发气肿性胆囊炎时,囊壁和囊腔内可见积气征象。
超声检查的诊断依据为Murphy征阳性(用超声探头压迫胆囊时出现疼痛),胆囊壁增厚在不伴有慢性肝脏疾病和(或)腹腔积液或右心衰竭时,胆囊壁厚度>4mm,胆囊增大(长轴>8cm、短轴>4cm),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周围积液,胆囊壁“双边征”。
诊断标准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
(1)症状和体征: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部放射),Murphy征阳性、右上腹包块、压痛、肌紧张、反跳痛。
(2)全身反应:发热,C反应蛋白升高(≥30mg/L),白细胞升高。
(3)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检查发现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周围积液等表现。
注:确诊急性胆囊炎时,症状和体征及全身反应中至少各有1项为阳性;疑似急性胆囊炎时,仅有影像学证据支持。
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
(1)轻度:胆囊炎症较轻,未达到中、重度评估标准。
(2)中度:①白细胞>18×/L;
②右上腹可触及包块;
③发病持续时间>72h;
④局部炎症严重:坏疽性胆囊炎、胆囊周围脓肿,胆源性腹膜炎,肝脓肿。
(3)重度:①低血压,需要使用多巴胺>5μg/(kg·min)维持,或需要使用多巴酚丁胺;
②意识障碍;
③氧合指数<mmHg(1mmHg=0.kPa);
④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1.5;
⑤少尿(尿量<17mL/h),血肌酐>20mg/L;
⑥血小板<10×/L。
注:中度胆囊炎时,符合中度评估标准1~4项中任何1项;重度胆囊炎时,符合重度评估标准。
鉴别诊断
临床上需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酒精性肝炎、急性胰腺炎、右下肺炎、肾盂肾炎、急性右心衰竭、消化性溃疡并发急性穿孔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西医治疗原则
治疗包括静脉补液、应用抗生素、胃肠减压、禁食、解痉、镇痛、静脉营养支持、手术治疗。
中成药用药方案
基本原则:本病病因常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及劳伤过度等因素诱发。病机是胆失通降,“不通则痛”。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虫石阻滞,均致胆腑不通,发病多为实证。病位在胆腑,病变涉及脏腑为肝。清热利胆是本病的治疗大法。
分证论治(表1-1)
表1-1急性胆囊炎分证论治
续表
上表内容,重点强调同病同证情况下不同中成药的选用区别。
点击上方蓝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sszl/6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