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拟定。
(1)发作性的胆绞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出现钝痛,可放射至背部,持续数小时缓解。
(2)可伴有口苦、嗳气、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3)有或无右上腹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年)》[2]、《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年)》[3]。
(1)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可伴有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引起黄疸,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
(3)辅助检查:超声、腹部CT或核磁共振MRI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胆囊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或第(4)项可确诊。
(二)分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陈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超声检查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2.慢性进展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腹胀、大便不畅等症状。
(三)证候诊断
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1.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黯,脉沉涩。
4.肝络失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伴口干咽燥、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柔肝止痛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痛甚,加青皮、延胡索;口干口苦、便秘,去川芎加栀子、牡丹皮、黄芩。
注意:以上为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肝胆湿热证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兼发热、黄疸,加茵陈、黄柏;大便不畅、腹胀,加大黄、芒硝。
注意:以上为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郁金、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注意:以上为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肝络失养证
治法:养阴柔肝、理气止痛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生地黄、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心神不宁、心烦不寐,加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头晕目眩,加菊花、女贞子、熟地黄。
注意:以上为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特色疗法适用于所有证型。
针灸疗法
首选四白穴,或迎香透四白穴,可选取胆囊穴、阳陵泉、肝俞、胆俞、日月、期门、等穴位随证加减,上述诸穴均以毫针针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min,也可采用电刺激。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耳穴疗法
选取耳穴胰、胆、十二指肠、肝、神门、交感、大肠、耳迷根等各反应区中最敏感点,上述耳穴可随证加减,用胶布贴压王不留行籽。每日三餐前和睡前30min按压,每个穴位按压1~2min,每2日更换王不留行籽。
3.中药灌肠疗法
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或具有清热解毒、通下利胆作用的中药煎汤灌肠治疗,尤其对于暂时不能进食的患者。将药汤从肛管中缓慢灌入,每次约ml~ml,每日1~2次。
注意:以上为推荐方药,因无具体剂量,如有相关病情,切勿盲从,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药物贴敷疗法
于胆囊区(右上腹压痛点)外敷金黄膏(药物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天花粉,共研细末,以水/醋/油调匀成糊状),纱布覆盖。每天更换1次。
(三)手术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变化,若疼痛持续无缓解或反复发作,或出现并发症如急性腹膜炎、急性胆囊穿孔、重症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时,可采取开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或保胆取石术等手术治疗。
(四)西药治疗
参考《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年)》参考文献。可做如下处理:
针对胆石嵌顿于胆囊颈,引发胆囊感染及平滑肌痉挛,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不解并伴有体温升高、血液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和白细胞数增多等全身炎症表现者,酌情可予以解痉、止痛类药品,并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五)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适宜低脂、清淡、易消化等食物,少食多餐;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2.情志调理
(1)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2)加强疾病常识宣教,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
采用《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年)》参考文献。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不缓解或加重,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中医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疗效积分≥95%。
显效:中医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疗效积分<95%。
有效:中医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证候疗效积分<70%。
无效:中医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疗效候积分<30%。
(二)评价方法
中医证候变化观察采用中医证候疗效积分法观察中医证候变化:将上述四种中医证候所属的全部主症、次症分为无、轻、中、重四个等级,主症分别记为0、2、4、6分,次症分别记为0、1、2、3分。
舌质舌苔脉象只记录,不记分,进入路径和结束路径时分别记录一次,作为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的依据。
证候疗效积分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l00%。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5(4):-.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6(2):-.
[3]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年,上海)[J].临床肝胆病杂志,,31(1):7-11.
牵头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
牵头人:王红(天津医院)
主要完成人:
王红(天津中医院)
杨朝帅(天津中医药大学)
声明:内容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
编辑:竹叶
审核:虫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sszl/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