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〇二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ON「赵刚
一灯不灭,心有千阳
」人物介绍赵刚,上海交通大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胃肠外科领域的基础和临床工作,擅长胃肠肿瘤的诊治,胃、结直肠肿瘤的微创手术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开展包括机器人胃癌根治术、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PPG),胸腹联合切口贲门癌扩大根治术、胃癌联合脏器切除术(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半肝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在内的胃外科的所有手术;腹腔镜下的结直肠癌根治术;肥胖症减重手术。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优秀学科带头人(百人计划);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肠道间质瘤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委、秘书长、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ASGO(国际外科、消化及肿瘤医师)协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机器人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专业信息传播和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微创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腹腔镜外科专委会委员;医院学会机器人及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医师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胃肠肿瘤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国际消化病杂志》编委,《中华胃肠外科杂志》通讯编委。
采访笔记“第一次做腹腔镜手术,那是年一个周末,手术做了四个小时,汗湿征袍。手术完成后,我走到走廊上,四周很安静,我忽然发现,阳光特别明亮,那一束光线穿过云层,直接射到我的心里,心花开了。”
赵刚,医院胃肠外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擅长胃肠肿瘤的诊治,胃、结直肠肿瘤的微创手术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开展包括机器人胃癌根治术、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胸腹联合切口贲门癌扩大根治术、胃癌联合脏器切除术等胃外科手术等。
与他谈话,我在想一个字,势。
势是什么,就好像是冬至那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但过了这一天一阳始生,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住白昼日长,天气微微暖起来,那就是势,虽然开始无比微弱,弱到根本不引人注意,但你要坚信,无论如何,巨大的变化是从这一丝丝的气息中形成的,最后摧枯拉朽,春暖花开。
他说,年学腹腔镜,就是这样的感觉,感谢科主任给他的机会,让他在这新领域一路狂奔。
“大势所趋。现在已经成为常规手术的腹腔镜胃癌手术,当年还是一缕微不足道的光线,庆幸我抓住了势,我是较早学习腹腔镜的一拨人,等我拼命在黑夜里奔跑了一段路,停下来忽然发现,身边多了许多同行,我们似乎看到了天方破晓。事实上,腹部外科手术发现至今,腔镜是有里程碑意义的,毫无疑问,腔镜改变了我的轨迹,激发着我的灵感,早年爱过的玩意儿,那些灵性和敏感,全用在腹腔镜了,你突然发现,之前所谓的玩物丧志,最后都成了无一浪费的机缘巧合。”
他说的玩物丧志,其实是他在念书时曾无比醉心的玩意儿,书画,篆刻。他能写体正势圆的大小篆字,也能写俊秀温润的隶书,在他的书斋里,存放着一大摞碑帖,《曹全碑》《张迁碑》《泰山刻石》《石鼓文》,有时临睡前,他还会读帖,兴之所至,会拿起刻刀,在一方青田石上打磨。“最爱扬州吴让之的印,制印之际,息心静气,轻灵古拙、浑厚平实,这是在石头上用刀的技巧,其实和做腔镜手术是一个道理,触类旁通,这样说起来,我底子打得不错。”
他的刀法精致婉约,如他制印,在显示器里看起来层次分明,而这些年,他在保留胃功能手术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国内最大宗腹腔镜PPG的手术病例。
“学会了抽离自己,站在病人立场上,思考手术的目的与意义,不是单纯切除肿瘤结束了,要尽最大努力保留功能,让他好好活下去,有尊严。”他坦言,外科医生应该要下一盘棋,是整体解决方案,放化疗,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免疫治疗,术后康复等,都有节奏和步续,“手术绝对不是流水线,我们面对的是生命。”
我还是想和他说势,我说,真正把握势的人,无论是医学界,还是商界,都有一种别人很难模仿的嗅觉,还要有不为外力所诱惑的钝感力,外力中有冰雪风暴的挫折,更有开着鲜花的温床,能抵御温床,才了不起。
“是的,但最主要的,还是热爱,甚至说是嗜好,我习惯于往前奔跑,我的爱好里,血液里,总有一些东西与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息息相通,一灯不灭,心有千阳。”他说。
1婉约一派
严格来说,赵刚最初的启蒙导师,应该是他的父亲。
“他非常有成就,既是出色的肿瘤领域专家,医院的行政管理,一腔心血全部奉献了医学事业,在我心里,父亲是伟岸、崇高的。潜移默化里,我从小就觉得医生就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
高三填报志愿的时候,当时外贸专业十分抢手,班主任认为赵刚表达、交流能力不错,建议他全部填写外贸专业。志愿递上去了,正在国外公干的父亲得知后,一个越洋电话打来,一句话,没商量,“志愿全部改成医科大学”。于是,一张志愿表里,正正反反都填了医科,父亲断了他的一切念想,只要参加高考,赵刚铁定得当一名医生了。
“那时候就知道,当了医生这辈子得吃得起苦,就像我家里的书架上、地上堆满了父亲的专业书,光是背书就要累死人。不过对我来说,学医也有好处,这些个专业书可以与父亲合用,倒是省了一笔巨额书费了。”赵刚笑道。
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擅长社交的赵刚很快找到了感觉,除了用心读书,课余还担任了医学院书法协会的会长。他擅隶书与篆书,精于篆刻,作品婉约而法度森严,那时他不会意识到,若干年以后,他在手术台上的风格,居然与用毛笔与刻刀一脉相承。“也许是性格使然,字体有流派,手术也有流派。我做胃肠外科腔镜,手术最怕出血,每一条血管都要小心谨慎,手术剖面一定要精细漂亮,这便是手术中的美学。”
毕业时,综合测评第一,赵刚选择了医院普外科。
“第一天在普外科实习,见到年长的师兄们迎面走来,一身整洁笔挺的白衣,神采奕奕,走路带风,那一种帅气,令人夺目。那时候似乎就认定普外科了。”
医院普外科创建于年,是国内最早成立普通外科学系的科室之一。创建者董方中、兰锡纯等老一辈杰出外科专家,至今仍是每一位医学生启蒙时所需要铭记的。在历代仁济人的不懈努力下,仁济普外科在临床规模、床位数、门急诊量、年手术量、手术种类和难度、开展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各方面,均处国内普外科领域的第一方阵。
吴志勇教授是赵刚在专业领域的领路人。“老师的手术特点,大开大合,遇水架桥,逢山开路,无往不利。似乎没有他拿不下的手术,镇不住的场,他具备一位外科医生的大心脏。而且,老师是国内开放手术的全才,可以从头做到脚,十分难得。”
事实上,仁济普外科人才济济,代代传承,均以手术称道于世。“如今虽然腔镜手术等走上了手术舞台,而且渐渐成为主流,但是学习老一辈人的经典手术技巧绝对不会过时,一个高明的医生,只有把手术最根本的基础打好,今后才能更好地运用科技,挑战手术难度更高的可能。”
对赵刚来说,刀法的修炼是一个“悟”的过程。他坦言,要读懂老师们的刀法,至少是十年以后,有一天就像任督二脉突然被打通了一样。“可能有的外科医生一辈子都没有这种感悟。即使是我,我觉得至今领悟的还是术,至于道,真是道可道,非常道。”
赵刚庆幸的是,进了普外科,老师们给了他许多机会,很早就做了二助一助。赵刚的手术编年史准确而集中——工作两个月就做了第一台阑尾手术,第五年做了第一台肠癌手术,第七年,经历了一台真正的胃癌大手术。
“每一个第一次,不可能心里不慌,不过每天都很忙,谁顾得上情绪调节,使命推着你就上了,加之本就有些期待,对于更高难度挑战的跃跃欲试。”每一次艰难的进步,现在看来,赵刚只是经历了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赵刚另一位恩师,就是如今的科主任曹晖教授,是他挖掘了赵刚的潜能。
“年轻一代的医生,35到40岁,如果有一段足以影响今后人生20年的时光,这个过程是十分宝贵的。”赵刚说,是曹教授给予了他这段时光,静下心来研究和思考,从有想法转换为可操作,最后去实施,直至迈入新的人生纪元。“当年,曹教授鼎力支持我去开展国内仍在起步阶段的胃肠外科的腹腔镜技术,就此改变了我今后的方向。”
2奔跑不止年,赵刚算是国内较早一批接触胃肠外科腔镜手术的医生。
“腔镜和我有缘,有些技术一上手就会发现,我就是适合学习,就是学得快。一旦上手了,这条路越走越顺,即使是休息,都会在意上心,经常在地铁里、在马路上,都习惯性地思考手术里遇到的难题。”
其实那个时期,各医院的同行们也同时进行着同样的尝试和进步。终于有一天碰在了一起,才发现殊途同归。“那些年,同行之间好像在竞争,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高涨,这也是胃肠外科腔镜手术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腔镜手术相比开放手术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腔镜对手术技巧的要求很高,一旦出血很难控制,由于出血模糊了视野,手术难度陡然增加甚至无法继续。所以,腔镜手术追求准确的层次,正确的切入点——医者的手术质量越高,手术就越流畅,行云流水极具观赏性。
起初,赵刚是从手术难度较小的胆囊和结直肠微创手术做起,不断地累积手术量,打好腹腔镜的基础。“能搜集来的,只有一些支离破碎、质量不高的手术录像,大多都靠自学。直到一位胃癌早期病人给予我第一次腹腔镜手术的机会。”
这个胃癌病人表达出了强烈的欲望,希望能减少创伤,医院都给了开放手术的通判,他愿意和赵刚做一次跨时代的尝试。
摸着石头过河。赵刚的团队做了很长时间的术前准备,手术出乎意料的成功,只用了四个半小时。那一天,赵刚从晨光熹微之时进了手术室,到午间他推开手术室的门,发现阳光竟然如此明媚。
“一切看似幸运无比,这次的成功,足以使我一路狂奔起来。”赵刚说道。
在赵刚看来,微创是未来胃肠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到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手术”,赵刚不断探索着最新的微创手术技术。
“所有的高精尖手术工具都有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现在的达芬奇机器人是第三代,在许多手术领域已经成为最佳的选择,但它仍然存在盲点和不足。随着不断地反馈和修正,未来几年,达芬奇机器人的第七代、第八代,肯定更能契合胃癌微创手术的需要。”
3保功能手术赵刚曾先后赴美国MayoClinic、英国AintreeUniversity医院、日本国立癌症中医院学习胃癌规范化治疗和微创手术。
在比较各国胃癌治疗现状后,赵刚表示,“中、日、韩东亚三国胃癌发病率全世界最高,有着相似地域环境、饮食习惯的日韩,早期胃癌患者占到全部胃癌的60%,总体生存率远远高于我们——这是由于日韩的预防工作做得更好,胃癌的早期检出率更高。在十年或者更远的将来,中国早期胃癌的比例会大幅提升,这部分患者的诊治,将会是今后胃癌外科的重要课题。”
早期胃癌患者的术后五年生存率高达95%,所以在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手术时,所需考虑的不仅仅是肿瘤根治的问题,还有功能保留的问题。于是,赵刚敏锐地捕捉到“胃功能保留手术”会是符合未来精准医学发展需求的热点,他开展的针对早期胃癌的“保留幽门的胃癌根治手术”已初见成效,目前已积累了国内最大宗的病例数。
“正是由于早期胃癌病变局限,过多地切除胃虽然简单彻底,但胃原本的功能一旦丧失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而这些不适会伴随患者一生。相比于传统手术的一切了之,保留幽门、迷走神经分支的胃癌根治手术,需建立在微创手术的精细化操作基础之上,难度更高,医生不仅要切除肿瘤、清扫周围的淋巴结,还要尽可能保留神经和血管。”
赵刚的思考,来自于门诊随访时的观察。
他发现,自从开展腔镜微创手术以后,病人量大大增加,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十年生存的病人不断地来门诊随访,接触久了,反馈也多了。“我冬天手脚冰凉”“我永远胖不起来”……他当然明白,那是因为营养不良,肠道胃部被切掉了,自然不能如常人一样强壮。老病人留下的遗憾提醒他反思——微创本就是减少创伤让病人恢复的更好,那么,尽早的介入干预,如果从源头上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考量,会不会更好。
“我们不仅考虑到病人求生,更要改善生活质量,这也是医学发展的大势。在上海,很多病人发现早,治疗及时,长期生存是可预期的,活得好就是更高的境界。保功能手术就应运而生,也成了医院胃肠外科的特色。”
第一台保功能手术,手术时间很长,当他的团队逐渐成熟,如今也就不过比传统手术多了20分钟。大胆尝试是赵刚性格使然,而对于手术风险的把控,也是他从未轻视的课题。
赵刚坦言,微创更重要的层面不是技术,而是理念。该切除的要切彻底了,不该切除的就不要动,圈定合适的划分,更好程度的保证器官功能。“微创的本质,不在于切除了多少,而是保留了多少。”
当然,功能保留手术的病人选择条件依旧非常苛刻,手术有一个明确的风险就是有排空障碍,如胃胀消化吸收差等并发症出现的可能。三年以来,筛选下来能做保功能手术的病人有多例。医院的医生一旦收集到条件符合的病人都会留着,打电话请他亲自做手术,同时叫医院,一台手术瞬间变成了一个可以零距离观摩的学习班。
在即将召开的韩国胃癌大会上,赵刚会将他们团队的功能保留手术,带到大会上做分享。作为国际上正红的研究方向,功能保留手术各国都在做,不过没有公认既定的章程,大家各有想法,甚至在细节上有所争论。赵刚表示,相信一切理论都要用数据说话,病人能得到最好的治疗结果一定是手术的最终诉求。而行业的每一次大会,每一次有内容的争论,每一次不同思维的碰撞,都激励着保功能手术的进步。
在赵刚的带动下,胃肠外科的青年医生也已投身到胃肠肿瘤精准治疗的研究和发展中来,保留胃功能手术已成为医院胃肠外科的特色。他还在国内极力推广这一手术技术,希望这一术式成为常规手术,让更多患者获益。他也成为许多同行与患者的拥趸者。
“小时候,老师让每个同学举一位人生榜样,有人说,雷锋,陈景润,李宁,鲁迅,当然,我们的年代还没有马云。现在想想,纵使有再多的人生榜样,但每个人最终还是会活成自己。我并不热衷于成为别人的榜样,我只是希望,每天早上起来,能遇到最好的自己。”喝一口茶,赵刚微笑着说。
口述实录唐晔赵主任,有人说,中国式医患关系很复杂,医生不仅仅接触的是病人,还是病人身后的整个家庭,甚至是朋友圈。您怎么看待所谓“中国式医患”呢?赵刚谢谢!医患关系在我看来,其实也没那么复杂。我很早带组,很早就开始独立手术,能走到今天,全靠以诚待人,病人的信任很重要。我习惯换位思考病人想要什么,如果病人能感受到这份心,给予信任,对于手术的一系列都能有所帮助。处理中国式医患关系,只医院的目的是求生,抓住这一点,告知利害——我们要帮助你改善病情,有了这一点,三者一定可以达成共识,一切沟通其实都在于用心。唐晔保功能手术的难点在哪里呢?赵刚比如胃有着至少五组动静脉血供系统,手术中血管处理很多,而淋巴结都是附着于血管和神经而生,彻底清扫淋巴结而保留血管神经就像在钢筋混凝土中把混凝土去掉,留下钢筋,也如同镂空雕刻一样,需要非常精细的技术。此外,保留胃的上下两个口,也是保留胃功能的关键。胃贲门与胃幽门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食物进入胃后,“两扇门”都会关闭,确保食物在胃中进行充分地消化分解。若切除了贲门,进食后食物就容易反流,患者会十分痛苦;若切除幽门,食物直接进入小肠,患者消化不良,容易腹泻。如果能够保留“两扇门”,即使保留胃的空间不大,人体依旧有足够的时间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一般经过胃切除手术的患者因为消化功能受损,很容易消瘦,而接受保留胃功能手术的患者,通过少量多餐,能够达到和正常人一样的营养吸收,不太容易消瘦。唐晔您现在是研究生导师,传道授业解惑。在您来看,最不能容忍学生犯的错误是什么?赵刚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不要求你多完美,做好本分的工作是最基本的,如果连最本分的工作都干不好,或者不愿意干,那就太让我失望了。机器能正常工作,离不开所有的零件一齐正常运转,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所以,千万不要因为是一颗小零件而可以懈怠,小零件也有大用场。当然,学生犯了错,我会斥责,不过我更愿意原谅,毕竟人无完人,只要不一错再错,主动认错,那就可以原谅。唐晔平时您的工作一定很忙吧?赵刚太忙了,全靠男人的事业心撑着了,人到中年,天罗地网,无所遁身。一周一天的门诊,三天半手术,最多一天我做了九台大手术。剩余时间包括周末,就辗转于各医院。唐晔还有休闲时间吗?您会做些什么呢?赵刚只要有放松的时间,几乎就在睡觉,这的确不太健康,不值得推广(笑)。运动实在没了时间,最多就在出差的酒店游泳池里,游一圈放松一下。唐晔您还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吗?赵刚阅读习惯从纸质书转移到了手机上,我比较喜欢侦探类小说,阿加莎克里斯蒂、东野圭吾的小说。旅途中看看,睡觉前看看。之前的一切爱好,在工作前都退让了,渐渐地手术成了一种嗜好,一旦离开手术,那就有些心慌了(笑)。唐晔年,您有什么愿望吗?赵刚年,我希望能更对的起现在与我一同为梦想而战的兄弟们,给他们更多空间,更多机会发展。有时候我出差到国外,想知道科室里病房的状况,一个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bszl/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