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现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昨天消息称,北京时间10月26日11时14分,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10月26日17时4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按任务计划,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10月26日19时34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据透露,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4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任务期间将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载荷出舱,进行舱外载荷安装及空间站维护维修等工作。
资料显示,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0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次飞行。神舟十七号计划于明年4月左右返回东风着陆场。
亮点
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作为“航天员专列”,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空间站建造任务开始,就开启了常态化快节奏发射。因其肩负保障航天员安全进入太空的特殊使命和责任,持续提升可靠性、安全性、适应性是研制团队始终不变的首要目标。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室主任魏威介绍,相比长二F遥十六火箭,遥十七火箭共有25项技术状态变化,涉及设计改进、流程优化以及预案细化等方面。例如元器件国产化替代、软件配置项调整等优化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发射场操作流程的优化,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场工作效率;发射场预案的进一步细化完善,也有助于出现异常问题时能够快速及时处理。
作为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神舟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共有14个分系统,可谓我国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严格的航天器。
航天科技集团披露,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上共有50余幅页面显示飞船各部分的情况,也包括世界地图、航天员身体情况等相关内容。这源于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采用独特的图形显示技术,通过文字、图形、动画等方式显示各类信息。该院专家介绍称,使用这一独特的图形显示技术,能得到新颖的仪表控制器显示效果,还实现了空间智能化仪表中图形、文字的处理与显示,为航天员执行任务提供了清晰、直观、舒适的显示界面。
相关
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30战30捷
今年是我国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周年。年,杨利伟代表中国人飞天圆梦;年,汤洪波、唐胜杰和江新林3名航天员入驻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20年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30战30捷。
此次发射任务前不久,现已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的杨利伟向媒体表示:“20年来到现在,再回过头看的时候,我想可能对工程本身,对国家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他评价称,随着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一支人才队伍。我们最初的选拔对象从空军飞行员选拔,到现在的科研院所、大学院校,培养了很多的专业人才队伍,战斗在一线的主力也很年轻化,平均在35岁左右。
资料显示,神舟十七号乘组中,身为第二批航天员的汤洪波曾参加过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此次飞行由他担任指令长,唐胜杰和江新林作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都是首次飞行。这是我国首次由第二批航天员带领第三批航天员执行任务。
作为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已是耄耋之年的戚发轫院士回忆起神五的成功,他表示,他得到过很多的奖项,但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杨利伟返回后对他说的那句话:“中国的飞船真棒!”
面向未来,我国航天人在今夏公布了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计划年前把航天员送上月球,开展科学探索,其后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站。
昨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还披露称,目前我们拥有完备的近地载人空间站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有成熟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和保障体系,有计划明确的载人飞行任务,即每年2次常态化实施。“至于载人登月任务,我们正在扎实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年前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
有媒体披露,目前,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已全面启动实施,航天器、新火箭、新飞船、航天服等产品已全面进入研制生产阶段。杨利伟就此表示,目前已经开展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在第四批航天员的选拔上,知识结构和训练项目均会向未来登月的方向考虑。“现在我们进入到空间站,是完全在微重力的环境下。将来到了月球,有六分之一重力(相对地球),航天员还要进行月球车的操作。因此,登月的航天员一定要有丰富的飞行经历和经验,要有出色的心理素质,毕竟他们飞得更远了。”
杨利伟还提到:“载人登月一定不是(中国)最终的目标,它可能真的是作为一个‘中转站’,将来可能会向更深远的太空去探索。”
本组文/本报记者李岩
统筹/刘晓雪供图/新华社
来源:北京青年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zmyz/9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