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2日讯(记者王永芳柯立)航天员们正在太空中种植水稻和拟南芥,天上的植物长势如何?11日晚,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与专家,为今天(12日)下午即将开讲的“天宫课堂”划重点。据介绍,问天实验舱中种植有两种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其中矮秆的水稻名叫“小薇”。“小薇”目前的高度是8~10厘米,别看它身体小小,却承载着大大的希望。如果实验顺利的话,以后不管是去月球还是火星,我们就有望能吃到自己种的粮食!距离上次“天宫课堂”开讲6个多月之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又官宣啦:“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并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本次“天宫课堂”和前两课有哪些不同?主要亮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且看长江日报记者打捞到的一手干货。长江日报:本次太空授课有哪些主要内容?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授课内容见上表),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长江日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预计将开展几次太空授课?为什么选择10月中旬这个时机?据载人航天工程有关专家介绍,神舟十四号乘组这一次的授课活动,时间安排是根据整个乘组飞行半年期的任务规划和计划来统筹安排的。三位航天员今年6月份进入空间站,他们在轨建造空间站的任务,相对来说更加繁重,7月份就迎来了问天实验舱的发射和对接,八九月份,陆续开展了几次出舱活动,进行了很多的组装建造工作。后续,还会有梦天实验舱的发射,以及天舟五号的发射,与空间站的对接,这些发射和对接活动,航天员在轨要做很多的相关工作。基于此,10月12日开展第三次的天宫授课活动,是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安排的唯一的一次太空授课活动。长江日报:能否剧透一下本次太空授课的主要亮点?大家看到了授课内容的节目单,这次授课除了要展示微重力情况下的一些毛细效应以及物体运动一些特殊的现象之外,因为问天实验舱是我们新上去的一个实验舱,航天员也是首次在这个舱开展“天宫课堂”的授课,所以,内容上我们就拓展了,主要介绍问天实验舱的一些科学实验机柜,其中种植了水稻和拟南芥这两种植物。所以这次授课中,将把空间站的植物栽培生长这一研究项目,做一些天地的比对实验。航天员将向大家展现我们的实验条件,还有空间植物栽培的一些生物学、植物学方面的知识。长江日报:中国空间站全部建成后,还会给广大青少年带来哪些福利?后续等空间站全部建成以后,它将是一个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同时,也为航天的科普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伴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相关的一些航天科普教育活动都是在同步开展,空间站建造过程中,工程已经开展了两次的“天宫课堂”的授课活动,应该说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前期开展的授课内容征集活动中,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zmyz/9116.html
上一篇文章: 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专家解读空间站航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