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空间站 >> 空间站产生原理 >> 正文 >> 正文

天宫课堂开讲,与太空第一课有啥不

来源:空间站 时间:2025/3/7
「本文来源:华舆」年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青少年进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图为王亚平讲授太空失重提供条件下的水球演示。(图片来自中新社秦宪安摄)华舆讯12月9日下午,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这是时隔8年之后,中国第二次将三尺讲台放置在无垠的太空,也是“太空教师”王亚平第二次在太空中为全国中小学生讲课,同时还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水膜与水球实验。(视频截图)早在年6月20日,航天员王亚平在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协助下进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全国余万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被誉为“太空教师”的王亚平表示,“其实从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后,有很多同学给我写信问到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飞上太空给大家再讲一课。今天,我可以非常高兴地告诉大家,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亚平老师终于再次追梦成功。”(图片来自新华社)今天的太空授课活动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在轨介绍了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收看太空授课。(视频截图)时隔8年,当年上课的小学生,如今已步入大学校门。两次太空授课有何不同?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表示,此次授课不仅活动展示空间更大,通信保障技术更加成熟,天地互动也将会更充分,此次面向全球开展的直播预计也将吸引更多世界目光。活动展示空间更大年地面课堂现场情况。(视频截图)年的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在天宫一号进行。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设置地面课堂,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地面课堂活动。10月16日9时58分,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并按程序完成各项工作后,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迎来第二个飞行乘组和首位女航天员。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图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显示航天员乘组进入天和核心舱的画面。(图片来自中新社侯宇摄)而此次授课所在的天和核心舱容积远大于天宫一号,但很多空间被航天员科研、生活用品和空间站运行设备所占用,这就对教具搭载和演示空间提出了要求。教具需要通过天舟货运飞船或随神舟飞船乘组送上空间站。“和地面授课相比,教具的重量、体积都有限制,这就需要精打细算。”杨宇光说,为保证教具能经受住运送过程中超重和剧烈振动等恶劣环境,还要事先对教具进行振动实验等考核。12月7日,香港培侨书院举行记者会宣布,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香港分课堂将于9日在培侨书院举行,活动分为科学实验课和“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两部分。图为培侨书院校长吴育智(左二),培侨书院副校长王惠成(右二)、吴静雯(左一)、陈清华(右一)出席记者会。(图片来自中新社陈永诺摄)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市科技馆、四川汶川县第一小学、香港培侨书院、澳门科学馆设置4个地面分课堂,一同进行科学实验课。届时,3名航天员将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更有问答环节,让学生有机会与航天员直接对谈。通信保障技术更加成熟为了保证地面上所有人“上网课”视频清晰不卡顿,需要“天链”中继卫星、空间站、地面测控站密切配合。时间拨回到年,中国航天员杨利伟第一次顺利进入太空。其间,他数次与地面控制站进行天地通话,但每次都有着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那时,中国境内的观测站有效保持通信时间是相当有限的。而“天链”系列中继卫星的诞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简单来说,中继卫星就是太空数据“中转站”,可为中、低轨道航天器提供天基测控、数据中继服务。这相当于把地面测控站提升到几万公里的轨道高度,依照各类航天器、飞行器不同的数据,应用部门把它们产生的各类数据分别进行实时转发,这样既提高了数据回传时效性,又增强了应急协调联动能力。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表示,第三代中继终端产品通过与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和天链二号建立中继链路,实现中继通信。就好比在太空中搭建了地面与中继卫星、中继卫星与航天员之间的“天路”。现如今,航天员在太空中安装无线Wi-Fi、使用手机APP、使用无线耳机通话……这一切都有着“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在背后的支撑。古人吟咏的“天涯若比邻”在中继卫星系统的支撑下成为现实。王亚平:“太空第二课”将更加精彩陀螺实验。(视频截图)如何让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zlf/9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