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空间站 >> 空间站产生原理 >> 正文 >> 正文

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上,度过一天,相当

来源:空间站 时间:2024/8/27

10月16日,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3名航天员顺利升空,几个小时之后与天宫空间站自主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目前已经过去1个多月的时间。在此期间,翟志刚和王亚平执行了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即出舱进行“太空行走”,我们在传回的画面中,估计都看到了这个令人激动万人的时刻。

最美航天员王亚平在驻留期间,还用照相机记录下了空间站飞临我国上空的精彩瞬间。据公开的消息,天宫空间站每90分钟左右即可绕地球运行一圈,也就是说,在一个地球日,航天员们在空间站上即可看到15-16次的日出和日落。天宫空间站发射到地球的上方轨道,可以视为围绕太阳运行的一个微型天体,同时也可以视为像月亮一样,围绕地球公转的一个天体,为什么空间站白天和黑夜交替的时间这么短呢?

原因就出在万有引力身上。大家知道,在地球上(在其他天体上也同样如此),被抛出去的物体,都会有向地面坠落的趋势和行进轨迹,这主要受地球和物体间万有引力的影响,万有引力指向的中心是地球的质心。早在17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做过一个思想实验,在地球表面的一个高山上架上一门大炮,沿着水平方向朝前射出炮弹,如果以不同的速度发射炮弹,那么初始速度越大,炮弹在坠落到地面之前所行进的路程就越远。

那么,根据这门大炮发射速度的不同,可以有几个不同的结果。一种是炮弹最终还坠落到地面上。另外一种是炮弹的行进速度达到一定程度,虽然也会受到地球引力作用下坠,但下坠的轨迹与地球弯曲的表面相平行,最终会始终围绕着地球作圆周运动。第三种就是初始速度更快,下坠的轨迹曲线的曲率没有地表曲率大,炮弹最终会脱离地球的引力而逃逸出去。

上面的思想实验,最后引申出了宇宙第一速度的概念,拿地球来说,航天器从地球表面发射出来,要达到能够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小初始速度,就是地球表面的第一宇宙速度。要推导地球表面的第一宇宙速度,其原理也比较简单,即地球和环绕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正好充当了物体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F向=m*g=m*V^2/R,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运动线速度,R为地球半径。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出,达到环绕地球运行的最低速度V=√(gR)。

从该公式可以看出,一个物体要想实现在地球表面环绕运行,只与它的水平线速度有关,与它的质量大小无关。当然,这个公式只是以地球的半径来衡量物体与地球质心之间的距离的,而实际上,物体要想在地球轨道上空稳定地环绕运行,必须要很好地消除大气层对飞行时的阻力影响,所以人们向太空发射的卫星,包括美国的国际空间站和我国的天宫空间站,都要尽可能地发射到足够高的区域,那里空气非常稀薄,航天器和太空设施的运行寿命会更高、而且维护、补给成本也较低。

在地面上空一定高度时,上面关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即环绕速度)就不能再用V=√(gR)来计算了,因为R不再单单指地球的半径,而是R以及物体与地面高度H之和,说明距离地面越高,要想围绕地球环绕转动,所需要的最低线速度就越大。

如果要计算出该物体环绕地球运动的周期,我们只需要换用一下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即将原有的线速度替换成角速度就可以,具体为:

F向=(G*M*m)/R^2=m*Ω^2*R,这里面有一个新的参数-Ω,指的就是角速度,而角速度Ω=2π/T(T就是转一圈所需的时间),通过这个等式,我们可以得出T=2π√(R^3/(G*M)),这里R=地球半径r+轨道距离地面高度h。

我们将地球半径r=千米、空间站轨道高度h=千米、地球质量M=5.×10^24千克代入,可以得出空间站环绕地球运行一圈的时间T约为92分钟。

以地球为“靠山”,天宫空间站每92分钟即可迎来一次日出和一次日落,那么天宫空间站上的“一天”,也就仅相当于地球上的0.天。这个结果,与神话故事中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正好趋势相反,因为我们只是按照参照系本身迎来两次日出的实际时间差来计算的,与相对论没有一点关系。

再多说一点,如果按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对于其他惯性系来说,该物体所经历的时间流逝速度就会越慢,这种现象被称为“钟慢效应”,不过这种效应只有在物体的运行速度比较接近光速时才会比较明显。虽然空间站的运动线速度,要比地球表面物体随着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要快,但距离光速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所以处于空间站和地球表面的人们,所经历的时间流逝速度相差微乎其微。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zlf/92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