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空间站 >> 空间站产生原理 >> 正文 >> 正文

飞天背后的齐鲁力量之一天舟从南海

来源:空间站 时间:2024/8/9
编者按:“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对宇宙千百年来的探索与追问,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梦想。两千多年前,屈原发出这样的“天问”。如今,我国新一代航天人,用遨游天际的“天舟”,向浩瀚的宇宙再次迈出求索的脚步。此次任务,是文昌航天发射场年年度收官之战,文昌航天发射场以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完成了空间站天和、问天、梦天三个大型舱段和四艘货运飞船的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背后,是包括山东籍参试人员在内的所有中国航天人的辛勤付出。在“梦天”圆梦,“天舟”发射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奔赴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现场,推出“飞天背后的齐鲁力量——山东航天人系列采访”,听这群追求浩瀚宇宙的山东人,讲述迈向太空的“追梦之旅”。记者郭春雨李岩松通讯员胡雷鸣郑怀周年11月12日10时03分,随着“点火”口令的发出,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刺苍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作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五号”将为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备足最后的物资。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海南文昌。很难想象,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椰林深处的荒地。而今,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承载着航天梦驶向太空。航天梦,创业史。伴随着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建设,一群山东籍的青年航天人,在追梦路上艰苦奋斗、茁壮成长。▲文昌航天发射场内搭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发射从南海一角的荒滩创业坐落于海南岛东北角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面向广阔南海,是我国第一个滨海发射中心,同时也是纬度最低的航天发射场。作为年轻的航天发射场,年9月,文昌航天发射场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年11月基本建成。航天人的脚步,和发射场的建设同步进行。“我是年来的文昌发射场,属于第二批工作人员。”测量系统指挥员车稳回忆,年10月,首批创业者千里辗转奔赴海南,开始了异常艰苦的创业。作为第二批的创业者,面对的环境也并不比第一批最早到海南的人好多少。“我老家是菏泽,没有海。我一直想看看大海,所以接到来海南的命令时还挺开心。”车稳回忆,来到海南,给他留下的印象并不美好:烈日高温、盐雾潮湿、台风暴雨、荒郊野路、毒蛇毒虫……“下了船之后,我们从海口向文昌龙楼镇出发,车越走路边景色越荒凉。最终接我们的大巴车开到了一个小学操场,说到地方了,欢迎大家的到来。”车稳笑着说,在放下行李后,自己和同事想要出去买点生活用品,结果跑出去了大概6公里的路程,才见到一个小卖部,“当时这里人烟稀少,发射场的条件也很艰苦。大家就在民房里办公,我记得一套民房,客厅当办公室,房间当宿舍,一个不到10平米的房间里,要住8个人。”“戴着大草帽,住在小学校,迎着海风吹,顶着烈日笑”,这个顺口溜,就是当初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车稳(右一)和同事在工作中同样是早期来到文昌发射场,老家潍坊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王晓玲,对当时文昌发射场的生活记忆犹新。发射场建在海边,高温、高湿、高盐雾,气候炎热,毒蚊毒虫毒蛇多,台风暴雨多,建设人员住在移民搬迁后的小学宿舍、民房及活动样板房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闷热、没空调啥虽然难受,但还不是最困难的。晚上出门不能单独出去,得两三个人结伴才行。”王晓玲说,“除了大蚊子,还得提防毒蛇,岛上有一些有毒的小蛇,就趴在草丛里。”据创业者们回忆,“发射场的毒蚊毒性特别大,遭毒蚊咬伤后,先出现肿包,再形成硬块,长出水泡,流水,奇痒无比,20天左右才能痊愈。”困难再大,也无法阻挡参试人员追梦太空的脚步。没有宿舍就住民房,没有办公室就修建简易板房,食堂太小就分批吃饭,没有会议室就在仓库开会……旌旗猎猎,战鼓催征,他们在南海的一角安顿下来,吹响“扎根海岛”的嘹亮号角。▲文昌航天发射场内的发射塔“问天树”上挂满勋章在文昌发射场,有一棵“问天树”,这是一棵大榕树,每发射成功一次任务,就会在这棵树上挂一枚“任务勋章”。这棵树,见证了文昌航天发射场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时刻——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先后进行3次交会对接和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年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升空,我国正式迈入空间站时代;同年5月29日、9月20日和年5月10日,天舟二号、三号、四号货运飞船相继发射,我国空间站建设进入承上启下关键阶段。年7月24日,问天实验舱一飞冲天,中国空间站建设再次迈出重要一步;同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梦圆航天”,将在轨与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组合体完成组装建造,形成T字形基本构型,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全面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任务目标;11月12日,“天舟五号”再次创造中国奇迹……一路走来,这座我国最年轻的航天发射场承担着货运飞船、大吨位空间站、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发射任务,已形成新一代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能力,与酒泉、太原、西昌发射中心形成沿海内陆、高低纬度结合的布局。这背后,是每一位航天人筚路蓝缕的创业汗水。同样是在年就来到了文昌航天发射场,作为火箭动力系统配气台操作手,青岛人闫雷作为几乎经历了所有型号的火箭发射。“年的时候我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年的时候根据命令,来到了文昌航天发射场。”闫雷回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起建设、管理、使用的重任,从此西昌航天人继“出大漠,进山沟”之后,再次开始了一场“出山沟,闯海岛”的艰苦二次创业。选择海南,就意味着选择创业。很多参试人员放弃自己熟悉的岗位专业、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好的发展前景和收入待遇,来到海南,不计名利地默默奉献。随着一次次“大会战”“突击战”“攻坚战”,文昌发射场的道路越来越平整,塔架越来越高耸,新的厂房建起来了,设备设施进场安装……一个个工程从图纸变成现实。▲文昌航天发射场内的问天树“螺丝钉”的坚守现如今,漫步文昌航天发射场内,落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美不胜收的景象:碧海蓝天下,指挥控制大楼威严耸立,高大的塔架巍巍屹立,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整洁的宿舍区、花园式的厂区……每一处建筑都在诉说着这座国内最年轻发射场的勃勃生机,彰显着国际一流航天发射场的气象。“我19岁的时候,在西昌第一次经历火箭发射,当时内心无比激动。现在我35岁,已经经历了大大小小有近百次的航天任务。每次发射,依然会非常自豪。”闫雷说,他听到过耳畔轰鸣的巨响,见识过火箭发射烈焰的炙热,更能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这一路上,有汗水,更有自豪。如今,作为文昌航天发射场今年最后一次发射任务,“天舟五号”发射任务已经顺利完成。火箭点火升空后,剧烈的高温让发射塔架多处受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闫雷和同事们将修复塔架,迎接下一次任务的到来。从19岁到35岁,16年的青春岁月,现在的闫雷依然年轻,但脸颊已经开始刻上岁月沧桑。“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闫雷说,航天工作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一次次火箭、航天器成功发射的背后,是一颗颗“螺丝钉”日复一日在岗位的坚守,“作为航天人,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尽全力去做好,让每一次任务,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闫磊(左)和同事在发射塔检查设备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zlf/9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