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六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ON「冯寿全
要掌握先进技术,
更要使用适宜技术
」人物介绍
冯寿全,主任医师,医院普外科主任,西医外科教研室主任。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擅长肝胆外科、胆石症、微创外科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硕士研究生导师。
采访笔记“要学会前沿的最先进的技术,一定要去学,要滚瓜烂熟,但是用在临床,一定是适宜技术,哪个对病人有利就用哪个,一切以病人利益为核心。那种以挑战高难度动作沾沾自喜的,我不敢苟同。”他说。
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冯寿全,擅长肝胆外科、胆石症、微创外科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开了一辈子刀,他说,其实,外科医生一辈子就在和解剖较量,“没有一片树叶相同,同样,没有一个解剖是完全一样的,刀下去,就是不同的世界,这就是外科医生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不同中找到疾病的源头,找到病魔的破绽,然后手起刀落,斩妖除魔。”
医院的联合,是他面对的重要课题,他坦言,琢磨了许多年。“医院之间单纯的拜师授徒有许多都是虚的,最关键是,所有正向关系都是互动的,三甲不能做抽水机,而要做放生池,医院要是只会输送病人,医院当然人满为患,其实,康复或者是术后康复前端,完全可以交给医院,甚至家庭病床。社区医生应该成为三甲治疗团队的一份子,一同参与治疗,甚至参与手术,这样,他们会有信心和热情,医术也会提高。老百姓就不会对社区医生不屑一顾。”
普外科分肝胆,甲疝,胃肠肿瘤等三个亚专科组,每个组五位医生,七十多张床位明显太少,病房门口全是加床。每天早上七点,他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先把科室今天所有的手术情况过一遍,然后交接班的时候逐一交待,心定了,这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
毕业后心心念念要做心内科医生,因为对心电图解读能力高人一筹,命运之手把他按在普外科的手术台上,拿起那一柄闪烁寒光的手术刀,他说,既来之则安之。
科室一年两千四百多台手术,这个医院中是首屈一指的,他说病人大多来自于社区。“扎根虹口,服务社区,病人这两年明显增加,他们说,到徐汇,医院一等就是七八个月才能手术,到这里,三五天就安排了,术后恢复也不错。这是口碑效应。”
阅读是他的习惯,古典文学,经典名著,都是他枕边爱物。最近几年他也读诺奖作者的作品,阿列克谢耶维奇《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莫迪亚诺《环城大道》和《暗店街》,不过他说,我已经看不懂了,我的阅读语境还停留在《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那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不朽。“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我相信,文学一定要美,不美的文字,怎么传世呢?”
疲惫不堪的时候,他会翻出一些老电影看,《小城之春》《不夜城》,他甚至还保存着年复刊第一期的《大众电影》,封面是《大河奔流》剧照,当年五朵金花之一的张金玲一脸稚嫩,他说,“怀念那些老电影,那个年代的光影在我脑海中是神往的,上海的天马,海燕,上译,多少风流人物啊,赵丹,秦怡,舒绣文,上官云珠,白穆,孙道临,邱岳峰,毕克,尚华,赵慎之,童自荣~光影星河,数都数不过来。如此怀旧,是不是说我已经老了呢?”
我对他说,当年那些美好,正是现在这个被裹挟的速食时代稀缺的,安静,从容,优雅,情调,不是装模作样,而是水到渠成。这激荡四十年,人们的认知都改变了。
“是的,如医患关系一样,医生没变,病人没变,是认知变了,一切都‘应该’这样,其实,哪来那么多‘应该’呢?”他呵呵笑道。
1进入普外科“冯寿全,你是这一届分配到医院的学生中唯一的一位男同学,将会被分配到外科。”
得知自己要去的不是心内科,冯寿全有一些不甘。想起当初上心电图课,老师对自己说,你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住院医生第二年的程度,那时就特别向往心内科——可现在去不了,心里有些黯然。
但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本没有那么多选择,服从分配是从业者的主流。而家人需要他的照顾,生活需要他成为一名医生,无论是进入哪一个科室。
小时候,冯寿全的父亲一直多病,所以家里人希望他能够学医,为家里带来一些帮助。于是,他后来考入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且成绩不错,毕业后得以留校,分配到中医大系统下的医院普外科。
最初的不甘心持续了很久,那段时间,冯寿全还经常去听心内科主任的查房,补一补自己追求的知识。虽然后来一直留在了普外科,但是那时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他的心内科功底都在,为在普外科的工作带来了不少帮助。
医院当时的规模还很小,所以冯寿全早年的进医院进行,医院的老大夫们学习。他的领悟力很强,虽然手不算巧,但是小时候被母亲逼着去做针线活,缝被子、缝纽扣,熟练到打条围巾都没问题。所以在手术方面,学起来很快。
他做的第一台标志性的手术就是阑尾切除。“从给上级医生做助理,到能够独立带着实习医生做,才能算真正掌握了阑尾手术。我本来是左撇子,已经练到了可以左右开弓,并且无论是什么时候,握着手术刀的手从来不会抖。”
2命运中的责任还是小医生的时候,有一例手术让冯寿全特别难忘。
那天发生的一切,现在想起来已经有些模糊。作为手术中的助手之一,他一直忙着拉勾、递血袋,看着鲜血从患者的创面里不断地涌出来,输血输了几千CC,血库已经报警,有人拼命地按住出血点,老主任在想尽办法止血。所有人一起整整奋战了17个小时,总算保住了病人的一条性命。
经历过这些,冯寿全才知道做一名外科医生,要承担多么大的风险。“这绝不是一个混混日子就行的工作,但是手术即使再困难,也没有一个外科医生会在手术台上崩溃。”后来,他又遇到相似的病例,当时他已经是主刀医生,上午九点钟进入手术室,在血泊中摸索着寻找出血点,一遍又一遍,最终在盆腔底找到了,止住血,危机过去了,抬头一看,已经是晚上八点钟。一整天奋战在手术台上,冯寿全的心里并没有太多的波澜,他知道,自己经历过了,也早已接受,因为这就是外科医生命运中的责任。
他说,类似的经历,在每个医生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迈过这一关,才能继续成长。令冯寿全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科室里年轻的医生这两年成长都很快,晚上急诊已经可以独当一面。
年以前,他做的最多的是胆囊切除手术,年以后,开始转以消化道手术为主。目前医院普外科有肠胃外科,甲疝外科,肝胆外科三个亚专科组,每个组有五位医生。科室有77张床位,每年的手术量达到台左右。他没有固定的手术日,日常的工作状态就是,早上7医院,把自己的和别人的手术,都复核一遍,有时候去病房巡视病人的情况,确保没有遗漏的地方,出现什么问题都心中有数。这样在接下来的手术中,他就可以安心。从手术室出来后,又去查看其他手术的情况,给年轻的医生们作保障,如果出现了问题,随时都可以上台接手。
3真正的互动年,医院整体搬迁到虹口区甘河路号,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是全国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主要临床研究基地和上海东北部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冯寿全的科室提出了一个发展口号:扎根虹口,服务社区。
虹口区共有8个社区中心,是上海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常见病的发病率也很高。作为虹口区仅有的两个医院之一,科室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已经成为周边社区病人的首选,并且以往选择去外区求医的病人也有很多回流。“现在老百姓们对于医疗的要求,一是服务及时,二是医疗过程透明,三是并发症少,康复快。比如,一个急性胆囊炎的病人,希望到瑞金、中医院治疗,但是去了以后发现要排队一个月以上。回到医院咨询,发现三天以内就可以住院,并且治疗效果没什么差别。又因为社区居民的口口相传,于是这一部分人就都来我们这里了——他们认可了这边的医疗。”
冯寿全坦言,社区医生也许是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医院和医院的合作模式并不完善,医院只是在简单地输送病人。社区医生要么开处方,要么做一些常规检查,自己的医疗水平也无法得到提高,医院最后忙不过来。我们更希望,大医院医院的关系像一个循环的蓄水池,抽出来的水,还可以再放回去。”
冯寿全有一个和医院互动的计划,准备年开始实施。他希望,医院有真正的双向互动,即让病人先到社区就诊,社区医生能够处理的情况就处理好,不能处理的,就转诊到医院,并且社区医生将参与到整个医疗过程中。病人出院后,将安排在医院甚至社区中心休养。“即是说,医院将会负责整个医疗行为的前端和末端,社区医生将充分发挥全科医生的职能。并且经过参与整个医疗过程的经验,让自己得到进步,对病人的情况和后续的治疗也会更加心里有数。”
口述实录
唐晔您手术时的状态是怎样的?冯寿全我手术的时候,第一,全神贯注,第二,保持镇定。外科医生都是这样,注意力都在手术上。我手术台上的风格比较温和——你再着急,别人跟不上没用,要的是真正快速到位,而不是一有问题大喊大叫,搞得大家很紧张。唐晔如果在手术台上出了错怎么办?冯寿全如果医生在手术台上,解剖到一个位置,突然发现错了,绝大多数主刀医生的心态会是,出大事了,一定要想办法解决,不要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不会去考虑个人的得失。唐晔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解剖有多重要?冯寿全外科医生一辈子都在跟解剖奋斗,今天你战胜了它,手术就成功;被异常解剖迷惑了,医源性的损伤就出现。解剖有一定的规律,但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学里面学的是正常解剖,医院里面使用的是异常解剖。如果你觉得解剖结构都一样,是因为你没到这个程度。我喜欢外科,因为每个人的解剖都不一样。有些人会说,我天天开刀很累,我说虽然累,但是到手术台上就会有乐趣。因为即使两天开的都是胆囊,也会看到两个胆囊的不同,乐趣就在这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能够发现不同点,说明你已经到了一个境界。唐晔外科医生需要有什么样的素养?冯寿全手术还是要看结果,如果手术做得很漂亮,但是病人第三天死掉了,什么都不算。因为医学终究是让人存活的,而不是满足你个人的医术展示,不能走到这个歧路上去。该不该做手术这件事情,是用对病人有没有好处来衡量的,而不是因为手术新奇想去尝试,或者想在病人身上提升一下自己的水平。所以,我对我们科室发展的要求是,要“看到前沿技术,掌握先进技术,使用适宜技术”。最新的技术有了,我马上用到病人身上,是不可以的。我们眼界要看得远,手里要掌握得多,但是使用的时候要慎重充分考虑。外科医生最反感的就是眼高手低,因为这是一项技术活,嘴上说的再好没用,必须要做出来。唐晔如果再选择一次,您还会做外科医生吗?冯寿全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很难抉择,因为我也不知道能在心内科方面发展到什么程度。现在外科能做到这样一个状态,当时也没想到。我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努力。我跟年轻医生说,外科医生,应该勤快一点。举个例子,晚上十点半,有一个急诊病人到了,你是回家去吃饭睡觉呢,医院进行手术?如果选择回家,若干年以后你就比别人少开很多刀。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何平衡很重要。中国现代外科的奠基人裘法祖,曾经在他的回忆录里写过这样的话:外科医生的妻子都在守活寡,因为她们的丈夫都活在手术室里。我觉得,一路走来都是很辛苦的,有反悔吗?有;有遗憾吗?也有,但是这些都没什么。我不会为自己经历过的一切而后悔。唐晔您觉得亏欠家人吗?冯寿全我们家人的关系都非常好。儿子现在加拿大求学,有时候妻子会跟我说,当初儿子去留学的时候,我们没有送他,觉得很内疚——应该请一个月的假,陪着儿子过去的。我听了这话,突然之间也有些难过。唐晔您有业余爱好吗?冯寿全中学时我的爱好是文学,古典作品都读了一遍。另外,我曾经对中国电影如数家珍,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海燕电影制片厂的作品,一部部翻看。很多老演员,不是为了钱,真的是痴迷演戏,我喜欢他们演的节奏慢慢的,温情的小资电影。但是,我现在没什么爱好了。真的需要思考下,还有什么爱好需要培养。时代变化太快了,我们无法回过头去看曾经有过的东西,现在是不是应该挤一点时间,回头看看曾经得到过的东西?我们真的是一路走过,一路丢,社会发展太快,就没有了沉淀。当然,说这些话也有一点无病呻吟,但是人到了这个年龄,必然有一个情结,必然会对自己所走过的路,回头做一下总结,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其实,怀旧不是坏事,这是对生活的感悟。唐晔您还有阅读的习惯吗?冯寿全前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我都看过了,虽然看得有点头痛。比如罗马尼亚诗人的著作,我看不下去。当初我看《巴黎圣母院》,很失望,觉得电影比书好看多了,现在回头再看书,觉得比电影更好看些。但是,当代文学我欣赏不了,很少引起我的共鸣,很难从中得到一些东西。我有时候怀疑自己,是跟不上时代语境了么?后来想到一个原因,我释然了——现在的翻译水准不如从前了,消失了文字的美感。唐晔做医生的初衷还在吗?冯寿全做医生的初衷没变,但是环境发生了变化。我觉得病人的要求没变,医生的追求也没变,变的是彼此之间的认知。我觉得,作为一个医生,毛病搞不定是常有的,但要把人搞定,要让他了解疾病,坦然接受这样的状态。如果病也搞不定,人也搞不定,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们这边医疗纠纷少,也是因为医生愿意去跟病人解释病情。医患之间其实是缺乏沟通,医生时间是有限,但是很多时候病人是等着你解释的,不用多,一句两句病人就觉得听懂了,放心了——患者其实是愿意信任医生的,医生也希望得到患者的信任,彼此之间都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不多说两句呢?采访/唐晔编辑/文刃
晔问仁医已入驻今日头条、腾讯媒体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版权声明: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晔问仁医真实,真切,真相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zlf/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