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探索太空是要停下来,住进去,扎下根,长时间地观察和研究今天(6月17日)一早,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最强双十二”联手,载有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的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三名航天员也将在核心舱驻留3个月。这是中国航天工程和太空探索的历史性突破,也表明中国在航天领域尽管是后起之秀,但后劲十足。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以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迄今,在近地空间只有一个国际空间站,中国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并进驻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将意味着形成双空间站格局。而且,这个格局是多国拥有和运营的国际空间站与中国单独运营的空间站共同探索太空的局面。↑图据“我们的太空”新媒体中心官方微博据报道,此次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这次飞行任务要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航天员搜索救援能力;开展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及试(实)验;综合评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为后续任务积累经验。其实,探索太空不只是中国人的理想,也是全人类的心愿。探索太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球上的人类,解决通信、导航、遥感、救灾等问题,而且也可以利用太空资源,帮助解决地球的生态保护和能源的持续利用,改善我们的生活。从更长远目标看,人类现在已面临不同程度的气候变暖、生态破坏、能源枯竭等挑战,探索太空和其他星球,也许能找到解决人类未来的出路。移民外星球尽管在目前还是一种理想,却值得探索和准备。早在年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个当今世界最难的科学问题中,涉及太空的就有23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可能在另一个星球上长期居住吗?探索太空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为人类的未来做长远计划。但是,探索太空不能仅限于乘飞船遨游太空,那只是一种方式。真正的探索太空则是要停下来,住进去,扎下根,长时间地观察和研究太空,并借助各种科学手段认识太空。人类是否能在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生存,其实通过长驻太空这样的探索就可以获得答案和验证。太空环境迥异于地球,包括失重、超低温、强辐射和高真空等特点,另外太空还有高速运动的尘埃、微流星体和流星体。太空长驻就可以对人的生理进行检验,是否能在这些环境中生活,而且无碍健康。至于其他科学实验,也需要一个空间基地进行研究,就像人类在太空有一套房一样,有一处落脚之地。而空间站就是这样的基地。可以说,只有建立空间站才能进行有效和长期的太空探索,这其间也体现了太空探索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此前中国没有建设空间站,因为条件不具备,能做的试验也没有那么多。目前,中国的空间站核心舱已经在太空,可以开展更多工作,科学试验变成了日常性工作,航天员可以在太空长期驻留。要想太空探索不受制于人,中国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空间站。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奋斗,中国终于初步建成自己的空间站。当然,今天中国的空间站还不能与国际空间站相比,至少在体积上还比较小。国际空间站有立方米,而中国的空间站有立方米的内部空间。但是,随着中国在技术、经济和空间探索各方面的积累,扩建空间站也不在话下——按计划,中国将在年发射问天号、梦天号实验舱。更重要的是,空间站完全建成后,中国有了自己独家的空间站,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方式,自由而有效地探索太空,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取得全方位的空间探索成果,如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天体物理、气象、通讯等方面的成果,同时包括空间站的建设、运营和管理经验与能力。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只是中国国家实力的体现,实际上也让国际太空探索的布局产生了新的变化。在竞争和合作之下,太空探索也会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从而造福所有地球人。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张田勘(科普学者、《百科知识》前副主编)编辑汪垠涛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sszl/9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