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与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二者常同时存在,且互为因果。
胆囊炎可由胆囊内结石引起,也可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等疾病,其中胆道阻塞和细菌感染是常见原因;胆石症的形成主要与饮食、机体代谢改变、胆汁淤积、细菌感染等有关。
饮食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与防治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者易患胆固醇结石;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低脂肪饮食者易形成胆色素结石。
急性期
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频繁呕吐、疼痛严重者应禁食,以缓解疼痛,使胆囊充分休息。
宜多饮水及饮料,并在其中加入适量钠盐和钾盐,以确保体内水与电解质平衡。
慢性期
慢性胆囊炎多伴有胆石症,宜采用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回复关键词“血脂异常”可见)
1、适宜的能量
胆结石患者多见于肥胖者,研究表明,随着体重增加,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也增加,这也是肥胖者易形成胆固醇结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限制能量摄入,维持理想体重尤为重要。
2、适量的蛋白质
适宜的蛋白对修复受损的胆道组织、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多的蛋白摄入易发生胆固醇结石;而摄入不足则易形成胆红素结石。
故应摄取适量的蛋白质,以1~1.2g/(kg.d)为宜,宜多选用脂肪含量低且高生物价的优质蛋白,如大豆制品、鱼虾类、鸡肉、蛋清等。
3、严格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胆囊炎时因胆汁分泌障碍,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且过多的脂肪可促进胆囊收缩,诱发胆囊疼痛,故需严格限制脂肪的摄入,尤其应限制动物脂肪,如肥肉、动物油、油煎炸食品等。
过多的胆固醇摄入可引起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形成胆固醇结石,应禁止食用高胆固醇食品,如动物内脏、鱼子、蟹黄、蛋黄等。
4、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吸收,能增加肝糖原储备及保护肝细胞,其来源宜以复合糖为主,尽量避免简单糖的摄入,尤其是合并血脂异常、冠心病、肥胖者。
膳食纤维能增加胆盐排泄,抑制胆固醇吸收,吸附肠道内的胆汁酸,改善胆固醇的代谢,同时又能刺激肠蠕动,减少胆汁酸的吸收,加速肠道内有害物质的排泄,防治胆囊炎发作。故应多选用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5、充足的维生素
维生素A能防止胆结石的形成,有助于胆管上皮细胞的生长和损伤的修复;维生素K对缓解胆道痉挛和胆绞痛具有良好效果。
6、大量饮水
多饮水及饮料可以起到稀释胆汁、加速胆汁排泄、防止胆汁淤积的作用。每日饮水量以~为宜。
7、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少量进食可减少消化道负担,多餐能促进胆汁分泌,保持肠道通畅,有利于胆道疾病的恢复,根据病情每日可进餐5~7次。
烹调时宜用蒸、煮、烩、炖等方式,禁用油煎炸、爆炒等。
更多饮食指导持续更新中,请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yuanledzulin.com/djssszl/6649.html